-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4课;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
二、明清时期皇权的不断加强;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西汉前期形势图;刘邦大封同姓王; 刘邦所封的同姓诸侯王的封国,占据了国土的大部。……诸侯王占据了全国大片土地,其中尤以齐、楚、吴三国最大,几乎“分天下半”。当时全国大约有五十四个郡,各诸侯国就占三十九个郡,仅齐一国就有七郡。归西汉王朝中央政府统辖的,只有十五个郡了……。显然,属西汉中央政府统辖的只是当时中国的中、西部一小部分地区,而北、东、南一大片地区则是分属各诸侯王国的。从人口数量比较,据有的学者推算,汉初人口总数约有1300万。而西汉政府直接统治地区的人口约为450万;属于诸侯王国的人口约为850万。这样,中央直接统辖的地区与诸侯王国地区的人口比为5.29:10。
——林剑鸣《秦汉史》; “今削之亦反,不削
之亦反。削之,其反
亟,祸小;不削,反
迟,祸大。”
——晁错:《削藩策》;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汉景帝刘启;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加强皇权的措施;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1.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其目的是 ( )
A.确立“天下一家”的格局
B.巩固皇权,稳定天下
C.消灭异姓诸侯王和功臣
D.效法西周,广建诸侯 ;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藩镇割据; (藩镇)部下各数万劲兵,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籓臣,实非王臣也。
——《旧唐书·李怀仙传》;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课堂设问;北宋建立; 陈桥驿遗址
(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封丘县陈桥镇);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2、措施:
(1)收精兵。杯酒释兵权;禁军由三衙统领,但发兵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2)削实权。州郡直属中央;设置通判监督地方;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3)制钱谷。地方财赋除一小部分自留外,其余全部运往京师,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3、影响:
(1)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处于绝对上风。
(2)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1. 宋朝时期,相互牵制的中央机构是 ( )
①宰相②枢密院③三衙 ④三司 ⑤知州 ⑥通判
A. ①② B. ③④ C. ⑤⑥ D. ②③;二、明清时期皇权的不断加强;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朱元璋;此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阁臣的权力越来越大,获得了票拟权。; 什么叫“票拟”?什么是“批红”?;清代皇帝的批红;此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阁臣的权力越来越大,获得了票拟权。; 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没有决策权,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3、内阁制正式确立于
A.明太祖时 B.明成祖时
C.明宣宗时 D.明宪宗时
4、下列关于内阁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明永乐帝设立内阁制
B.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C.内阁是法定的中央机构,下辖六部百司
D.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 八旗旗主
“共治国事”
; 皇太极;康熙帝;雍正帝;军机处的设立;1.明成祖设内阁,作为其侍从顾问;康熙皇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A.明成祖和康熙帝处于危机境地
B.明清重视翰林院学士
C.翰林院学士享有特权
D.二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3、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4、“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与皇帝“共治国事” 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秦:三公九卿制,丞相位高权重;
2、汉武帝:中外朝制,中朝决策,制衡外朝丞相;
3、隋唐: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
4、宋:二府三司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5、元:一省制,相权反弹,威胁皇权;
6、明:废除丞相,设立内阁,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7、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