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0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湘峪古堡官宅
文物保护工程勘测报告
一 前言
二O一二年十一月,我所受山西省沁水县旅游文物局委托,对沁水县湘峪古堡现存双插花院及官宅的建筑形制、结构、保存状况和具体的残损、病害进行了全面的实地勘察、测绘,并在详实、可靠的基础上,对其建筑结构现状的安全可靠性做出客观的界定结论,确定文物建筑的原状及其发展与变化的历史 HYPERLINK /xmzl/lsyg/main.htm 沿革并对残损原因和病害成因进行了科学具体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保护修缮设计方案,为湘峪古堡未来的保护与修缮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二 沁水县基本概况
1、 地理
沁水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北倚太岳,东临太行,南屏中条,西接晋南,当潞(长治)泽(晋城)之门户,扼平(临汾)蒲(运城)之咽喉。地理坐标为北纬35°24′~35°04′,东经111°55′~112°47′。县境四周环山,构成与邻县的天然分界。东与高平、晋城以老马岭、岳神山为界;西与翼城以东坞岭为界;南邻阳城,以仙翁山为界;北接长子、安泽、浮山,以宇峻山、关爷岭、香山岭为界;西南与垣曲以历山舜王坪为界。全县总面积2676.6平方公里。沁水地形东西长,南北窄。东西长约150公里,南北宽约55公里。地势西高东低,最高处西南舜王坪海拔2358米,最低处东南尉迟村沁河出境处海拔520米,相差1838米。
2、 历史
沁水古为端氏地。春秋属晋,战国属韩。两汉时,为河东郡一县。三国始隶平阳郡。北魏时废又复置,并在今城西30里另设东永安县,隶属泰宁郡,北齐时改为永宁县,和端氏县同属安平郡。隋开皇十八年(598),永宁县改为沁水县,和端氏同隶长平郡。唐至元代,端氏、沁水隶泽州。元至元三年(1266),端氏县并入沁水县,属晋宁路。明代隶冀宁道,清代属泽州府,民国三年又改属冀宁道。1946年5月沁南县改名为沁水县。1947年7月士敏、沁水两县合并,恢复原沁水县建制。
3、 资源
沁水系资源大县。初步查明的有煤、铁、煤层气、石灰岩、重晶石、耐火粘土、矿泉水等18种,其中煤炭储量最大。森林覆盖率48.4%,林木蓄积总量242.5万立方米,人均12立方米。野生植物全县共有400余种,隶属45科。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品种有红豆杉、连香树、领春木等11种。
4、 气候
沁水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长夏短,雨热同季,季风强盛。春季干燥多风,十年九旱;夏季炎热,雨热不均;秋季温和宜人,阴雨稍多;冬季寒冷寡照,雨雪稀少,地方性风盛行。年平均气温10.6℃,平均无霜期195天。但由于地形地貌的复杂性,形成各地小气候的差异,西南部下川地区年平均气温6.5℃,东南部嘉峰地区年平均气温12.5℃,两地气候相差约两个节令。
5、自然灾害
地方志记载,旱、涝、风、霜、雹、震等自然灾害均在历史上出现过,虫鼠灾害大多是蝗灾,对文物建筑造成损害的主要是震灾。
6、 交通
沁水县交通发达,县城距晋城市政府所在地90公里,距省会太原380公里,距首都北京820公里。距周边的长治市153公里,侯马市87公里,郑州市236公里。
三 湘峪古堡概况
湘峪古堡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郑村镇湘峪村,是明代晚期户部尚书孙居相、左副都御史孙鼎相的故居。古堡建于明崇祯初年,由孙鼎相主持修建,因其在弟兄中排行第三,故又称“三都古城”。
湘峪古堡东西长280米,南北宽100~150米,占地面积约2500万平方米,是一个完整的城堡式建筑群。堡内建筑由东西向两条和南北向九条巷道将其分割有序,主要遗存有民居、堡墙、古街巷等。在现存的294座建筑中,明代建筑占34%,清代建筑占21%。
古堡依山而建,靠山临溪,环境幽静,是沁河流域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2003年,湘峪村被公布为山西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2010年,被公布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4年6月,湘峪古堡被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次修缮方案针对官宅编制。
四 村落格局
黄土高原民居的特色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很大程度上受着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湘峪地处山地,具有依山傍水、随坡就势的特点,即利用天然的地理形势逐层进行建造,基本结构上未因受外来影响有所变化,保存着固有的结构规模和构筑方法,人为创造和天然趋势调和到几乎看不出人为规划设计的痕迹,而在朝向、布局及群体整合等方面极其泰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单纯简朴而又不失体面的建筑群体。
单体院落基本对称,而整体布局却又打破了绝对均衡对称造成的庄严沉闷,在两种浪漫与庄严的平面间形成的混合变化使建筑群落达成了与自然环境的巧妙结合。院落多为独立三合或四合院,小区域内可彼此贯通及分割,村落外围有堡门、堡墙等防御性整体设施,这种以堡门堡墙做小区域分割的格局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