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针灸治疗中风
广州中医药大学
赖新生教授;一、概念;
;二、病因病理 ;2、中医病因
在公元前14世纪的甲骨文内就有风疾、武丁因疾首而占卜。
公元前3世纪《吕氏春秋》记载有鲁国人孙绰有专治半身不遂的病(偏枯),并谓起死回生。
《史记·仓公列传》中已有中风医案。
王符氏《潜夫论》也有“贾谊病于偏枯婉疥之疾”的记载。
《淮南子》“大忧内崩”已注重到精神作用致中风的重要性。
《金匮要略》的“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可看作正式将本病名为中风,而且设为专论。确立的中风是内外合邪,脏腑功能失调而致。“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千金翼方》孙思邈注重内风,“人不能用心谨慎遂及风病,半身不遂,言语不正,庶子皆发,此为猥退病……当须绝于思虑,省于言语,无于无为,乃可求愈。若还同俗类,名利事务,欠才色为心者,幸勿苦是医药,徒劳为病耳。”
唐宋以后至明清,尤其金元时代学术争鸣,突出“内风”立论,但对于内风的原因,看法不同。
内风三家 刘完素:肾水不足,心火暴盛——主火
李东垣:形胜气衰,木令自病——主气
朱丹溪:温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主痰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元气不足”中风发病的“根本因素”。“中风非风”,“散风,清火,顺气化痰之方,今人遂用,仍然无效”。
气虚血瘀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癖”。治疗上“专补气者,气愈补而愈癖”,应补气活血以通血道”,使元气直达病所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病因病机】
1.积损正衰,耗散精气
2.情志所伤,化火生风
3.湿痰内生,化热生风
4.正气不足,外风入中; 【辩证分型】
1 中络:半身或一侧手足麻木、肌力弱,口眼喎斜,言语不利者;
2 中经: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而神志昏蒙者。
3 中腑: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而神志恍惚者。
4 中脏: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神志清醒后有强言謇或不语者; 中脏腑病位较深,病情较重。根据病因病机不同,又可分为闭证和脱证。
① 闭症:证见神志不清,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赤,气粗,喉中痰鸣,大便秘结,脉象滑数或弦滑。
②脱证:证见昏沉不醒,目合,口张,手撒,遗尿,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脉细微或沉伏。如见冷汗如油,面赤如妆,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是真阳外越之象,为危候。
;三、临床分析;2、缺血性中风
1)脑血栓形成 偏瘫+意识障碍
2)脑血栓的基础上导致 (脑神经组织
脑梗塞、脑动脉堵塞 发生缺血性坏死
而发病)
3)脑梗塞发生部位一以大脑中动脉闭塞最多见,其次为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以及小脑的主要动脉。
病理:4-6小时脑组织缺血与水肿 坏死 1-2周脑水肿减轻,坏死组织液化 8-10周后形成软化灶;4)四个要点:
①50岁以后发病
②男性较多
③常于休息、静止或睡眠时发生症状
④常有先兆症状:如头晕,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等,在血压的低时更容易发生。(容易忽视);CT上:
早期无阳性征。25-50%早期见到穿支动脉供血区密度减低,但边缘模糊。
24小时至2周:24小时大部分出现典型脑梗塞征象,与血管分布相一致的低密度区。1周后低密度区边界更清,密度减低。
2-3周后,出现“模糊效应”。
慢性期出现软化灶,周围有脑萎缩。;MR:
缺血6小时内——高信号(细胞毒性水肿)
此后:血管源性水肿,细胞坏死,髓鞘脱失,血脑屏障破坏,出现长T1,长T2信号。
后期(慢性期):大的病灶形成软化灶,T1、T2显著延长,信号与脑脊液相似。
一般脑梗塞病灶呈楔形或扇形,同时累及皮、髓质,增强扫描呈脑回状,为脑梗塞典型影像。;MR两个优点:
1)早期(6小时)能显示脑梗塞病灶,CT不能
2)显示幕下脑梗塞,MR优于CT。;两个重要概念:;6、出血性中风 ;
3)部位:
①壳核最常见部位(该动脉血流量大,血管内压高,其肌层常有生理缺血,如果该动脉出血为外侧型,由于不影响内囊,一般无偏瘫),此外,尾状核头部,丘脑、脑桥、小脑、脑室也见。
②尾状核出血易出现脑膜刺激征,易和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