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面塌陷 我国各类矿床的水文地质条件,在世界上也是最为复杂的,矿山水害严重,淹井事故之多、水量之大,可谓世界之最。 据不完全统计,解放以来至1988年,北方煤矿井灾害性突水事故130次,淹井60次,局部淹井70次,直接经济损失30亿元以上。我国南方地区,岩溶地面塌陷、溃水、突泥、淹井事故也相当严重。 据统计,2005年我国矿难113起,死亡人数1952人,失踪人数74人,煤矿死亡人数1891人;其中突水矿难死亡人数376人,煤矿突水事故死亡人数373人。 地下 暗河 第三节 地面塌陷 第三节 地面塌陷 2001年5月13日广西青兰雪坪有色金属矿采空区塌陷 第三节 地面塌陷 第三节 地面塌陷 乌鲁木齐市内的串珠状采煤塌陷槽 第三节 地面塌陷 100 67.7 16.4 5.0 10.9 比例 (%) 1384 937 227 69 151 塌陷点 (处) 合计 1980~ 1970~1980 1960~1970 ~1960 时段 (年) 中国20世纪后半期岩溶塌陷时段分布* 第三节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的危害 第四节 矿山突水灾害 2005年7月14日,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福胜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6名矿工遇难;同年8月7日,与福胜煤矿相邻的王槐镇大兴煤矿又发生特大透水事故,123名矿工无一生还。 第四节 矿山突水灾害 第四节 矿山突水灾害 第四节 矿山突水灾害 * * 其他自然灾害 第一节 海水入侵 第二节 地面沉降与地裂缝 第三节 地面塌陷 第四节 矿山突水 第五节 瓦斯爆炸 陆地水圈演化与地下水渗流理论 地下水的开发 第一节 海水入侵 自然状态下海岸潜水含水层咸淡水流场图 第一节 海水入侵 开采条件下由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引起的海水入侵过程 第一节 海水入侵 海水入侵的危害 第一节 海水入侵 第一节 海水入侵 第一节 海水入侵 海水入侵的防治 第二节 地面沉降与地裂缝 地面沉降——地壳表面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与人类活动的作用下,造成地壳表面局部或区域性的沉降活动,其垂直位移一般大于水平位移。 发展缓慢,无仪器观测难以察觉,一旦发生,难以完全恢复。 不同地区由于其地质结构与影响因素不同,导致其地面沉降的范围与沉降速率不同。 人为作用: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灾害 第二节 地面沉降与地裂缝 我国地面沉降区: 大型河流三角洲及沿海平原区(上海、天津、沧州等) 小型河流三角洲区(福州、湛江、宁波等) 山前冲洪积扇及倾斜平原区(北京、保定、郑州等) 山间盆地和河谷区(西安、太原、运城等) 地面沉降的致因 自然动力地质因素 地球内力作用 地球外力作用 人类活动因素 持续性超量抽取地下水 地下油气开采 人类工程 第二节 地面沉降与地裂缝 第二节 地面沉降与地裂缝 第二节 地面沉降与地裂缝 上海外滩百年巨变为我们提供了地面沉降对城市环境的巨大影响。 百年来,上海外滩防汛墙从无到有、逐年加高,市区路面不断加高、一层房屋渐变为半地下室。 上世纪初 1929年 1991年 现在 第二节 地面沉降与地裂缝 地面沉降的危害 海水入侵,滨海地下水破坏。 海岸侵蚀增加,海防投资增加。 海面上升,港口设施失效。 城市地下系统遭受破坏。如水管、下水道等断裂、变形等。 地面建筑物破坏。 桥墩下沉,河流通航能力下降。 第二节 地面沉降与地裂缝 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对房屋造成严重破坏 江阴市长泾镇双平大楼因地裂缝影响现已被迫拆除 地面沉降导致井口抬升 第二节 地面沉降与地裂缝 地裂缝——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下,地表岩土体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的现象。 第二节 地面沉降与地裂缝 主要的成因: 膨胀土作用、黄土湿陷作用、地面沉降、冻融作用、干旱作用、盐丘作用、矿山采空等。分布的方向不明显,延伸的长度较短,剖面多呈弧形、椅状、直立。 地震地裂缝,形成的地裂缝规模比较大。 断层的缓慢蠕滑形成地裂缝,是构造地裂缝常见的一种。延伸稳定,分布不受地形、岩性的影响,可切过陡坎、阶地,平面:折线状、锯齿状、雁行状排列,剖面:近于直立、阶梯状、地堑状。 危害: 建筑物墙体开裂、地面设施破坏、地下设施损坏 有害气体溢出、垃圾场污染地下水、农田漏水 第二节 地面沉降与地裂缝 地裂缝错断西安市子午路 2米粗的供水管道 截止2003年共发现地裂缝带13条,2003年最大活动量为23.24毫米 第二节 地面沉降与地裂缝 在贵州、河北、河南、陕西、广东、山东、安徽、山西、江苏等18个省(区、市)200多个县(市)发现400多处,以构造地裂缝和不均匀地面沉降造成的地裂缝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