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现象学与跨文化哲学思考.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转化现象学与跨文化哲学思考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 第二十五期 (2011 年 1 月) 頁 47-68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轉化現象學與跨文化哲學思考 宋灝 λ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 地址:80424 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 70 號 E-mail: sounhao@faculty.nsysu.edu.tw 摘要 基於人的經驗,哲學既致力於詮釋各種「意義現象」,亦進行理 性的批判思考,因此任何哲學思考都處於一定的歷史、語文及社會背 景、哲學論述所展開的,也就是某種「文化意義」。在這種前提之下, 本文所關切的,是台灣哲學情境及當代跨文化哲學的方法論問題,討 論現象學如何可能轉變為跨文化哲學思考的途徑。本文提議依據廣義 的「發生現象學」觀點,同時藉著詮釋學的方法,追求一種轉化性跨 文化的描述、思維模式,並且介紹「轉化現象學」(transformative Ph?nomeno-logie)。藉由這些省思,不僅可以讓現象學哲思符應當代 情境,亦可以將文化上的差異性及歷史發展納入現象學的考量,探討 歐洲以外之中文哲學的傳承與當代歐陸思想可能發生的互動。 關鍵詞:現象學、轉化現象學、跨文化哲學 λ 投稿日期:2010. 01. 28;接受刊登日期:2010. 08. 10 . 責任校對:劉澤佳、連品婷 48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 第二十五期 轉化現象學與跨文化哲學思考 壹、前言 凡不侷限於哲學學問、學術研究的努力,並且意圖進行靈活的思 考,皆必須憑藉生活經驗,致力於詮釋諸種「意義現象」 (Sinnph?nomene),亦即持續不斷地實現新的「意義建成」 (Sinnstiftung),並進行批判思索。在此前提之下,任何哲學思考都包 含著一定的「前理解」(Vorverst?ndnis),而且其各自所開啟的特殊「意 義視域」(Sinnhorizont) 皆關聯到一定的歷史、語文及社會背景。任 何個人或群體的哲學論述所主張的觀點,某程度上也就隸屬某種具體 的「意義文化」(Sinnkultur) 乃至一定???「生活世界」(Lebenswelt)。 基於此具體出發點,在本篇論文中我同時關切台灣哲學思考的情 境,以及當代跨文化哲學的方法論問題,企圖突顯出現象學思維如何 可能轉變為跨文化省思的場域。首先,自哲學思考的處境性 (Situativit?t) 問題談起,從跨文化的觀點,為了考量反思活動自身、 也考量反思從何種視角 (Perspektiven) 來進行反思的這種省思作辯 護,接著提出非相對主義的現象學思考,也就是既維持超驗主義,但 又懷著開放的自我理解的一種現象描述和還原模式,最後探討「轉化 現象學」(transformative Ph?nomenologie) 的意義和潛力。本文提議, 現象學應當將自己所追求的反思活動本身視為超出單純求知的工 作,並將思考本身轉化為一種活動,甚至一種「功夫」(übung)。我 們若沿著這樣的線索來設想一種新的現象學哲學,不僅可以將歷史轉 移以及源自廣泛文化範圍中的差異性納入到現象學的考量中,甚至得 以探索歐洲以外之哲學傳承與當代歐陸思想如何可能發生對哲學具 轉化現象學與跨文化哲學思考 49 有啟發性的互動。這樣一來,整個現象學運動便能獲得符應當代情境 的新取向。 貳、視角性、跨文化哲學與華語哲學 眾所周知,一般哲學透過經驗所面對之整體對象最終就是「世界」 (Welt),而且世界不僅僅只是認知及思考的對象,初始召喚思維的就 是世界。由於先前已有一個世界,意向性的思索活動才可能誕生。如 同華登菲 (Bernhard Waldenfels) 所指出,只有當思考者本身所處的世 界產生使他「驚奇」的刺激,只有當世界先前業已提出「要求」來推 動省思 (Besi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