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争端解决机制之法律解释多元途径及其限制-国立政治大学国际.ppt

WTO争端解决机制之法律解释多元途径及其限制-国立政治大学国际.ppt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WTO争端解决机制之法律解释多元途径及其限制-国立政治大学国际.ppt

政治大學法律系許耀明副教授 法國馬賽第三大學國際法與歐盟法中心博士; 拉丁法諺有云:「有社會,必有法律」(Ubi societas, ibi ius)。法律之規範形式,係借用語言與文字,作為規範之手段與證明,不免有其歧義與模糊之處。 法律解釋 「解釋學方法論」 「法律詮釋學」(hermeneutical jurisprudence)— 以瞭解法律解釋之性質、目的與其界限 ;DSU第3.2條 1996年之US—Reformulated Gasoline案中 上訴機構即已明確認定其應為前述之VCLT第31條與第32條, 然實際適用時仍缺乏明確標準。 巨型理論(Grand Theory)—多元主義(Pluralism) DSB所運用之各種解釋方法,並不存在著優先劣後順序之位階意涵,以平衡各會員於WTO內括協定下之多元利益、義務及權利。 DSU第3.2條後段所強調,DSB之運作「不能增加或減少既定協定中之權利或義務」,故法律多元解釋途徑仍應受本條之限制。;條約解釋三種目的 釐清約文之意義 探求締約國之真意—主觀解釋法(subjective approach) 釐清條約制定之目的與宗旨—目的與宗旨解釋法(object and purpose approach) 上述三種目的 等同性 無位階性;;條約之解釋立場 國際政治 「立法」之性質 條約之締結 1969年VCLT第26條「條約必須善意履行」(Pacta sunt servanda)原則,然前提為需先釐清條約約文之正確意涵,使締約國權利義務關係明確,此即為條約解釋之重要功能。 條約解釋或適用之爭議 國際條約中明定提交國際司法或仲裁機構解決 國際法院規約第36條第2項 ;一、維也納條約法公約之解釋方法 國際法院判決理由 1994年「利比亞/查得領土爭議案」 1995年「卡達/巴林海域劃界與領土爭議案」 2002年「印尼控馬來西亞有關利吉丹島與席巴丹島主權歸屬爭議案」 ?VCLT第31、32條之規定已成條約解釋之「國際習慣法」 ;(一)文義解釋原則 「清楚字義原則」(le sens clair) VCLT第31條第1項首揭「條約應依其用語解釋」之規定一突顯本原則之重要性 (二)整體/體系解釋原則 必須將條約作為一個整體予以解釋 第2項對「上下文」(context)加以定義 國際法院1952年「在摩洛哥境內之美國國民權利案」 ; VCLT第31條第3項一締約國之事後協議或實踐 條???之解釋工具(instrument of interpretation) 締約各方權利義務關係之變動 1962年「隆端古寺案」 1971年「納米比亞諮詢意見」;(三)目的解釋原則 「哈佛條約法公約草案」(The Harvard Draft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ies)第19條第(a)項對此原則之闡述 國際法院1962年「西南非案」 (四)普通解釋原則 國際法院1950年「關於聯合國大會接納一國為聯合國會員國之職權諮詢意見」 特定用語具有其特殊性與技術性及其舉證之責任 常設國際法院1933年「東格陵蘭法律地位案」、「英法大陸礁層仲裁案」 ;(五)善意解釋原則(bona fides) 源於「條約必須善意履行原則」 通常與有效解釋原則( ut res magis valeat quam pereat,法文l’effet utile)連結在一起,亦即,應盡量從使其有效之方向解釋。 VCLT第31條各項之規定,是否有位階之區分? 國際法委員會(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對於VCLT草案之評釋 ;VCLT第32條之位階明顯低於第31條一 國際法學者麥克奈爾(Lord McNair) 國際法院於1948年「一國加入聯合國的條件諮詢意見」 常設國際法院於1932年「解釋1919年關於婦女夜間工作公約之諮詢意見」 VCLT第33條,對於以兩種以上文字認證之條約一 「語文平等原則」之確立 然而依據同條第4項之規定,若比較各作準約文後發現意義仍有差別而非適用第31條與第32條得以消除時,則應採取最能顧及條約目的與宗旨之最能調和各約文之意義。 國際法院2001年「拉格朗案」;二、DSB之多元實踐 DSU第3.2條: 1996年之US—Reformulated Gasoline 2010年底之US —Tyres (一)文義解釋 「通常意義」(ordinary meaning) —常利用字典的解釋,因為字典被認為是最中立並權威的解釋來源。 China —Audiovisual Services案 關於錄製(recording)與銷售(distribution)之定義 2010年與新科技相關之EC — IT Products案 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