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6再观工业摄影.doc
2016再观工业摄影
当我们讨论工业摄影时,似乎有必要厘清工业摄影的概念,即何为工业摄影,其何时诞生,又在何时形成一个确凿的摄影门类。
不久前我在旧书市场买了一本画册,是上世纪60年代的一本关于“金相摄影”比赛获奖作品的印刷品,收录了45幅各种合金制品的金相,那些黑白的、奇妙的、抽象的花纹使得整本画册充满着某种后现代的魔力,在我看来,这种魔力就只属于工业摄影。
事实上,我们无需考证工业摄影作品在何时出现。从摄影术诞生的那一刻起,必然有人在有意无意中记录下工厂生产的每一个细节,而当工厂主意识到这些被记录下来展示机器的力量、效率以及宏伟的图片有利于客户对自己的产品有更好的认知作用,有利于建立自己的品牌并能更好地销售产品时,拍摄工业生产便被重视起来,乃至于有机会成为一个独立的摄影门类。这使得工业摄影从诞生伊始,就具备某种广告摄影的影子。
工业摄影的拍摄,必须涉及到工业生产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机器与人。机器与人与构成了工业摄影的要素,我们从哪一个要素出发去拍摄,则构成了工业摄影作品的类型与风格。
这不仅需要摄影师对摄影有足够的认识,也需要摄影师对工业有足够的认识。正如前文所说,摄影师站在设备、人、生产三者之中的哪一个角度来认识工业,形成了今天工业摄影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是报道式的,一是艺术式的,这种“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式的矛盾,都在工业摄影的范畴之内,而真正需要警惕的,是由此引申出的另外两种倾向:田园挽歌式的乡愁与广告式的夸张。
一直以来,我们很容易在摄影界看到两类工业摄影的作品,一类是拍摄已经停产的工厂,在断壁残垣与锈迹斑斑的机器间,停放着摄影师的灵魂,他们以这种作品来怀念自己的青春;另一类则充斥着飞溅的火花、广角镜头、俯拍、仰拍,千篇一律的“情感”。
或许,今天我们许多的摄影师,其实并不具备工业思维,这大概是因为中国进入工业社会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建国后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力图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完成西方近三百年的工业化历程,这使得今天中国的很多人,身处工业社会,“灵魂”远远落后于身体。而随着工业化进程带来的种种负面因素,与后工业时代各种思潮的涌入,与落后于身体的“灵魂”共同作用,形成了前文所说的摄影界拍摄工业摄影的两大流派――田园挽歌式的乡愁与广告式的夸张。
这两种“流派”,其实反应的是同一种心态,即面对工业化大生产时的手足无措,在既崇拜又恐惧的心态下,必须将其转换为另一种自己可以轻易理解的事物。尤其是田园挽歌式的乡愁,更具有某种欺骗性,然而,当我们将目光从那些摄影作品中的工业元素移向更深处,则是显而易见的传统审美情趣――向内而非向外,向后而非向前。 工厂 露西亚?日内瓦 摄
这也是我在第二届中国沈阳(铁西)国际工业摄影大展中,选择阿拉斯戴尔?福斯特(Alasdair Foster)、克里斯蒂安?梅耶(Christian Mayaud)、托马斯?凯尔纳(Thomas Kellner)这三位国际摄影策展人的原因。
阿拉斯戴尔?福斯(Alasdair Foster)特带来的展览“工业再演绎”,选择了来自三个不同的大陆的三位艺术家,透过镜头的艺术想象,探索各种有关工业的理念。三位艺术家的作品包含着工业的方方面面:亚历山德罗?切斯基博格(Alejandro Chasklelberg)着重描绘有濒临夕阳的工业场景;马库斯?莱昂(Marcus Lyon)则向观众展示工业全球化产生的规模与影响;罗杰?汉利(Roger Hanley)的作品以废弃的工厂为背景,借助各种外部数据信息,探索人的心理想象空间。克里斯蒂安?梅耶(Christian Mayaud)以“在艺术与文档之间”为主题,带来法国摄影创意协会四位摄影师参加本次展览,他们的作品代表了法国最典型的有关工业摄影的两个流派:吉尔斯?波林(Gilles Perrin)和克里斯蒂安?梅耶(Christian Mayaud)的作品主要体现作品的文档资料性,通过表现人与机器、 汽车、飞机等来体现工业的价值;劳伦斯?帕蒂考林斯(Laurent Petitcolas)、布鲁诺?冯塔纳(Portrait Fontan)则是通过造型艺术来体现对工业的情感。托马斯?凯尔纳(Thomas Kellner)则带来了九位摄影师共同描绘一幅欧洲工业的版图。这些作品既有历史的维度,又包含空间的宽广,以不同的角度,由外及内地描述出工业革命发源地――欧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在我看来,这三位策展人带来的三组作品,对于今日中国摄影人的意义,恰在于向我们展示出完整经历了300年工业化历程的国外摄影人,是如何看待工业与工业摄影的。
最为典型的就是亚历山德罗?切斯基博格(Alejandro Chasklelberg)的摄影作品,这位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