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必修二 高二历史水平考试复习提纲 第 PAGE 18 页 共 NUMPAGES 18 页
PAGE
PAGE 18
必修二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农具:
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并推广,到汉朝以后成为我国主要耕作方式,
标志着生产力水平提高。
A、耦犁——西汉的二牛三人 汉朝后期的二牛一人 (P5图)
B、犁壁:西汉 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C、耧车:西汉 播种工具 P5图
D、曲辕犁:隋唐出现 江东地区 安装犁评可以调节耕地的深浅,耕犁完善。
作用:提高生产力,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形成;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出现。
耕作技术:
垄作法(春秋战国)——代田法(西汉)——耕耙耱技术(魏晋南北朝至今)。
3.耕作制度:汉朝:一年一熟,宋朝时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到江浙一带。江南一年二熟或三熟。
4. 水利工程及灌溉工具:
①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 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
②灌溉工具的变化:魏晋时期的翻车—人力(P6图片,灌溉和排涝)
唐朝的筒车——水力
宋朝的水利高转筒车
明清时期的水利风车
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3.特点:家庭为单位 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自家生活需求+交纳赋税)。
3.评价: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是封建王朝兵役、徭役、税收的主要来源,历代政府一般都抑制兼并、扶植小农;
推动了封建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
但同时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和脆弱性,它的长期存在,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小农经济严重阻碍新的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古代手工业共有三种类型:(谁经营?规模大小?生产目的是什么?)
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大作坊生产,供皇室及封建国家
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家庭生产,家庭消费和缴纳赋税
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小作坊,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投放市场。
三、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发达原因:官府垄断,召能工巧匠,精选上等原料,不计成本;
2.青铜制作:商周时期是鼎盛时期,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P8图);
3.冶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出现铁器,
西汉有高炉炼铁、炒钢技术。
东汉杜诗发明冶铁工具水排,以水为动力,比欧洲早了1100年。
南北朝出现灌钢技术。
总之,在16世纪之前,中国冶铁处于领先地位。
4.制瓷业:
商朝原始瓷器; 东汉成熟的青瓷; 北朝成熟白瓷;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瓷系统; 宋代的五大名窑;
明清时期的珐琅瓷、彩瓷、青花瓷等,其中明宣德青花是珍品,瓷都景德镇。
5.纺织业:
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商朝有了织机、西周有提花织物、西汉长安有东西织室
唐代吸收外来风格波斯织法;明清的官办织造局在苏州、杭州,名品是缎。
四、民间手工业
1.元朝 黄道婆 推广棉纺织技术,改变民间丝、棉、麻比例。
2. 花耧车:明朝中后期的纺织机器,专门制造精细的丝织品,促进纺机技术的提高。
3.资本主义萌芽:
①原因: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时间地点:明朝中后期 江南地区。
③形式: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雇佣关系。
④发展:明清时期十分微弱,但代表了社会发展趋势。
⑤发展缓慢原因:
A、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 B、重农抑商 C、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
D、特别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五、市的变迁和城市发展
1.宋之前,商品买卖的市 有特定的位置、有围墙、有时间限制,日中为市,按时开闭;有市令或市长严格管理。
宋以后,坊与市界限被打破。出现早市、夜市、草市
四大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朱仙镇、景德镇
2.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随着经济重心南移,一些南方城市成为最繁华的都会,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扬州第一,益州第二。
六、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西汉:路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唐朝:广州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