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7年级语文下册12《比较探究:过零丁洋、梅岭3章、示儿》教案北师大版.doc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7年级语文下册12《比较探究:过零丁洋、梅岭3章、示儿》教案北师大版.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2《比较探究:过零丁洋、梅岭三章、示儿》教案课前预习: 1、有感情朗读课文,争取能够背诵三首诗。 2、参照助学预习提示,完成对文本的预习。 相关课程标准: 以读为主,解决生字词,在背诵的基础上完成对诗歌的解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过零丁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坐起来看这幅图(出示图片)你们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坐船过河的情景)。几百年前,有一个诗人也从这里经过,并且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篇―――《过零丁洋》。那么他是谁呢?他过的零丁洋在什么地方呢?下面请大家看图片。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及背景简介。文天祥(1236——1282) 字宋瑞,二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宝佑四年(1256)举进士第一。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长驱东下,文于家乡起兵抗元。次年,临安被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拘,后得以脱逃,转战于赣、闽、岭等地,兵败被俘,坚贞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能诗,前期受江湖派影响,诗风平庸,后期多表现爱国精神之作。存词不多,笔触有力,感情强烈,表现了作者威武不屈的英勇气概,震憾人心。有《文山先生全集》。 三、听录音,再朗读: 1、字词读音 2、语速及节奏 3、齐读:解决字的读音,找出押韵及韵脚。 4、分组读:要求1、2组齐读,3、4、5、6组边听边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每组负责译一联 (强调重点字词) 。 四、理解诗歌: 1、诗意理解: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极好地写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 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感慨万千。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凄凉景象喻国事的衰微, 艰苦卓绝的斗争 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 坎坷不平的一生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文天祥的军队被元兵打败后,曾从皇恐滩一带撤退到福建。当时前临大海,后有追兵,如何闯过那九死一生的险境,转败为胜是他最忧虑、最惶悚不安的事情。而今军队溃败,身为俘虏,被押送过零丁洋,能不感到孤苦伶仃?这一联特别富有情味,「皇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作者运用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真可谓诗史上的绝唱!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2、主题理解: 明确:“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后世仁人志士常把它用来激励自己为民族大业慷慨激昂,视死如归。 五、知识拓展: 爱国诗词: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金错刀行》陆游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 第二课时 学习《梅岭三章》 一、情景导入: (多媒体播放新时代正气歌《八荣八耻》,学生欣赏。) 红军开始长征时,陈毅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后来突围到江西、广东交界的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敌军得知这里有一个“大人物”,就派重兵围山、搜山和放火烧山。陈毅在几十天里,隐藏在山林草丛之中,大腿上的枪伤发了炎,又化了脓,还发着高烧,又没有医药,只好用刀子把伤口拉开,挤出脓血,然后用盐水洗一洗。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不是被敌人搜出杀头,就是因伤病折磨而死。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梅岭三章》,准备留做“遗诗”。现在请同学们欣赏 。 二、整体感知 1、欣赏诗歌朗读。 2、学生集体朗读。 3、指名学生朗读 4、小组合作理解诗歌内容,将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共同解决。 三、问题探究: 1、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环境和背景。是“绝命诗” 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2、读第一章,探究下面问题. (1)、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2)、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招”“斩”用词好在哪里? (4)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明确:(1)总领全诗 (2)借代 设问 (3)“招”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斩”写出了广大士兵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用斩更有力量,有气势,更能解心中之恨。 (4)至死不渝,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精神。 3、读第二章,探究下面问题。 (1)“烽烟”是什么意思? (2)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明确:(1)“烽烟”借代战争。 (2)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盼望祖国解放的精神。 4、读第三章,探究下面问题

文档评论(0)

shaoye3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