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陶瓷茶具之流变.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陶瓷茶具之流变.doc

中国古代陶瓷茶具之流变   中国古代饮茶方式的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西汉至六朝的粥茶法;第二阶段是唐至宋的末茶法;第三阶段是元明清的散茶法。   相应的,中国古代陶瓷茶具的流变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粥茶法茶具   ――西汉至六朝   由西汉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等文字佐证,中国饮茶的兴起始于两千年前,当时的巴蜀就以产茶著称。但茶的见于记载和饮茶风习的形成不是一回事。原先的饮茶方式很不讲究,煮茶与煮菜汤相近,有时还把茶和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物煮在一起。   因此在粥茶初期,煮茶、饮茶还没有专用的器具,炊器、饮器多是一物多用,酒具、茶具基本通用,未见有明显的差异。   直到晋代,一种较精细的饮法开始出现。杜育的《?F赋》中有“沫沉华浮,焕如积雪”等语,表明当时不仅将茶碾末,而且已知“救沸育华”。这种饮茶法颇得上层社会的喜爱,许多名人如孙皓、韦曜、桓温、刘琨、左思等,都有若干与茶相关的逸事。和这种风尚相适应,饮食器中便逐渐分化出专用的茶具。   总的来说,中国茶具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共用到专一,从粗糙到精致的历程。而中国最早的陶瓷茶具,约出现于东晋、南朝。   这时,最为代表的是带盏托的青釉茶盏。盏托又称茶船,其内底心下凹,周围有凸起的托圈,为承托茶盏,以防烫指之用具。南朝时,此类茶盏已普遍生产,成为风行的茶具。甚至有的盏与托以釉相粘连,浑然一体,构思巧妙。   浙江温州瓯窑遗址出土物中,就有不少上述青釉茶盏的残片。《?F赋》说“器择陶拣,出自东瓯”,正与这一情况相合。瓯窑是中国最早烧造茶具的窑口之一,其产品大多为饼足,底部露胎,釉色青绿泛黄,玻化程度较高,但胎、釉的结合却不够理想,常开冰裂纹,且出现剥釉现象。纵然如是,中国茶具的发展正是滥觞于此。   除上述青釉茶盏,还有另一种我们常说的“茶壶”。但过去不叫壶,而称为“汤瓶”,也叫“执壶”、“注子”,是注水的容器。常见的鸡首汤瓶以越窑为多见,德清窑等瓷窑亦有烧制,它的出现对后世壶的形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鸡首汤瓶因瓶嘴作鸡首状而得名。早期器形较小,圆腹,肩部贴一鸡首,小而无颈。瓶嘴有的可通,有的是实心,瓶肩部有系,小平底。东晋时,其主体仍为圆腹盘口瓶,但鸡首下有短颈,喙由尖变圆,冠加高,鸡尾消失,柄的上端高于口沿,肩带桥形方系。至南朝时,瓶身整体加高,鸡颈较前期加长,盘口加深,柄也加高,肩部系多为双系。   末茶法茶具   ――唐至宋   唐以后,先前较原始的饮法渐为世所不取,饮茶法进而变得十分讲究。这时惯用茶?S、茶芽,春间采下,蒸炙捣揉,和以香料,压成茶饼。饮时,则须将茶饼碾末。唐代茶具在中国茶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其饮茶方式有相当大的关系。   当时饮茶风气极为盛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茶具的生产。尤其是产茶之地的瓷窑发展更加迅速,越州、寿州、婺州、邛州等地既盛产茶,亦是盛产瓷器的地方。这时直接用以饮用的茶具为盏,陆羽在《茶经》中称为碗,但其器型较碗小,敞口浅腹,斜直壁,玉璧形足。由于盏制作精细,釉色莹润,因而广受欢迎。越窑盏和邢窑盏可代表“南青北白”两大瓷系,均为当时的贡品。   代表南方青瓷的越窑,主要窑址在今浙江上虞、余姚、绍兴一带。越窑盏是陆羽在《茶经》中所推崇的茶具,并用“类玉”、“类冰”来形容越窑盏的胎釉之美,在唐代影响甚大,倡和者颇多。   代表北方白瓷的邢窑,主要窑址在今河北省临城、内邱两县境内。陆羽《茶经》也认为,邢窑盏“类银”、“类雪”。邢窑盏在陕西、河南、河北、湖南以至广东等地唐墓葬中常有出土,正说明了当时邢窑盏“天下通用之”的情况。   至晚唐时,茶盏的式样越来越多,有荷叶形、海棠式和葵瓣口形等,其足部已由玉璧形足改为圈足。   另外,晚唐又兴起了一种在汤瓶中煮水,置茶末于茶盏,再持瓶向盏中注沸水冲茶的“点茶法”。此法特别重视点汤的技巧,强调水流要顺通,水量要适度,落水点要准确,故而汤瓶制作精良。此时汤瓶瓶口已由晋时的盘式口变成了撇口式,有带系的,也有无系的,底部还是保持过去的平底,瓶的形体显得更加稳重端庄。   到了五代,汤瓶则以椭圆形为多,流稍长,底部一改唐代的平底而为圈足。   宋代的汤瓶,南北方瓷窑都有普遍烧造,以景德镇制品最精。其颈、流、把都改为修长形,式样较前代增多,有瓜棱形汤瓶、兽流汤瓶、提梁汤瓶、葫芦式汤瓶等。   宋人饮茶多用一种小巧精致的茶盏。釉色有黑釉、酱釉、青釉、白釉和青白釉等,但黑釉盏最受偏爱,这与当时“斗茶”风尚有关。其中尤以福建建阳窑和江西吉州窑所产之黑釉盏最为著名。   建阳窑盏,多敛口,斜腹壁,小圈足,因土质含铁成分较高,故胎色黑而坚,胎体厚重,器内外均施黑或酱黄色釉,底部露胎。有的盏内外还有自然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