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319世纪批选编
第十三讲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英国等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出现了一股新的文学潮流—批判现实主义。随后,迅速发展成为全欧性的“19世纪一个主要的,而且是最壮阔、最有益的”文学潮流。 经历了19世纪初期席卷全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激情荡涤后,欧洲文坛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对社会诸方面的冷静思虑,作家们又一次将目光注视到他们先前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来,这之中尤为突出的是表现出对社会弊端的批判和对人性卑劣的针砭。于是一种既继承文学真实地反映社会现象的写实传统、又偏重于批判和暴露社会黑暗的文学思潮应运而生了。 高尔基将这一文学思潮称之为资产阶级的“浪子文学”、“批判的”现实主义文学。 一、文学背景 政治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发展时期的产物,这一时期激荡复杂的社会历史的艺术记录。资产阶级在欧洲范围内的全面胜利,标志这一胜利的是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和1832年的英国议会改革。 哲学思潮:自然科学和哲学思想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辩证法、唯物论、空想社会主义,乃至自然科学的新成就 文学传统:在继承和发展文艺复兴、特别是启蒙运动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二、阶段划分 形成于本世纪30年代,其突出标志是法国作家司汤达于1830年发表的《红与黑》。分为两个阶段: 19世纪30到60年代为第一个阶段。出现了以巴尔扎克、狄更斯和果戈理为代表的既猛烈抨击社会黑暗,同时又怀有深厚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思想的伟大作家。 19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末为第二个阶段。出现了福楼拜、哈代、列夫·托尔斯泰和马克·吐温为代表的既发扬第一阶段作家们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批判精神,又力图在更深层次反映生活真实的伟大作家。 三、思想特征 1. 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列宁把托尔斯泰的作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巴尔扎克:“我企图写出整个社会的历史。” 2. 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3. 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四、艺术特征 1. 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 2. 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恩格斯 :“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巴尔扎克:“不仅仅是人物,就是生活上的主要事件,也用典型表达出来,有在种种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处境,有典型的阶段,而这就是我刻意追求的一种准确。” 3. 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 胡塞尔:世界既是心理领域又是物理领域 4. 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五、文学概况 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9世纪30—60年代为前期,中心在法、英等国;70年代到20世纪初为后期,中心在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 (一)法国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在表现出对现实强烈的批判性和揭露性的同时,也流露了对封建时代的依恋之情。 司汤达和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人。 1.司汤达(斯丹达尔) 原名亨利·贝尔,1783年1月23日出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市。父亲是一个律师,但却拥护王权与教会,头脑里充满了贵族的观念。 家庭教师拉雅纳是一个神父,对他进行严格的贵族式教育,禁止他与一般的儿童玩耍。 他母亲属于意大利血统,生性活泼,思想较为自由开放,能够用意大利文阅读但丁等人的作品。但她在司汤达七岁时便逝世了。 对他影响最大的外祖父亨利·加农是个医生,思想特别开放,是卢梭和伏尔泰的信徒,怀疑论者拥护共和派。司汤达少年时期经常住在外祖父家,在那里阅读了大量的世界名作。“我完全是由我那可敬爱的外祖父亨利·加农教育成人的。”? 童年是在法国大革命的疾风暴雨中度过的。 1796年至1799年,他在格勒诺布尔的中心学校上学,那是法国革命时期按照资产阶级的革命思潮和教育思想建立的新型学校。司汤达在那里系统地学习了新思想、新知识,对法国文学和唯物主义哲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1799年,他来到巴黎,原来准备投考著名的综合工艺学校,但为革命的形势所鼓舞,加入了拿破仑领导的军队。 1800年,随拿破仑大军到了意大利的米兰。米兰人民长期遭受奥地利的统治,视拿破仑的军队为救星。他们对法国革命的热情、优秀的文化传统,对司汤达的影响很深。以后他长期在米兰居住、写作,并以米兰人自居。 从1806年到1814年,随拿破仑的军队转战欧洲大陆。在1812年从莫斯科大撤退时,他担任后勤军官。长期的斗争实践,使他的共和派的观点更加坚定,更加憎恶腐朽没落的封建贵族与教会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