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探析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低碳发展.doc
探析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低碳发展
一、人类聚居的生态失落与生态觉醒
人类住区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类住区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人类住区的建设史。人类住区发展建设受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人类住区建设史上,主要有自发建设和规划建设两种发展、建设方式。这两种形式体现在人类住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从古至今,它对某一城乡聚居点而言,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有可能是并存的,不同的时期经历不同的方式或兼而有之,绝对属于某一类型的城市和乡村几乎没有。这两种建设方式除受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等制约外,还受到当时当地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即人类住区建设实践活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深层次的价值取向,反映人们对理想住区和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和认识。由于城市是人类建设活动最集中、最频繁的聚居形式,对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影响也最为深刻。因此,我们主要从城市这一角度来探讨人类聚居生态思想的历史演变。
在原始社会相当长的时间内,人类为谋取生存过着采集渔猎的生活,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居民点。直到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使定居生活成为可能。可以说这是人类住区的最早雏形。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在手工业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不从事生产而只经营商品交换的商人,产生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从而城市也就开始形成,人类住区从此分化为城、乡两种聚居地形式。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技术条件落后,城乡聚居点分布与规模强烈地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这些城市大都是自然生态条件良好的地方,即靠近河川、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等生态条件相对优越的地区,自发考虑了生态平衡的要求,体现了朴素的自发生态思想。历史上,古老的人类聚居点大都分布在沿海地区、大河流域及其三角洲地区,四大文明发源地均位于此类地区就是例证。
然而,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城市的畸形发展,带来了城市建设的种种矛盾。如蒸汽机的使用使洁净的水变成污水,河道成为排污水沟,工业的盲目发展污染了城市环境,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城市在旧的躯体上迅速增长、盲目蔓延、无序扩展,功能布局混乱,工业与居住混杂,居住条件恶化;建筑拥挤、紊乱,缺乏整体环境的考虑,建筑艺术衰退,城市景观质量下降等,这些在工业革命初期表现尤为突出。工业文明引起近代城市本质的根本变化,自然环境被破坏,城乡之间旧的平衡被打破,建城实践活动表现为生态失落。工业革命结束了前工业社会时期城市那种田园诗式的时代。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因为资本的垄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使工业化带来的城市问题更加加剧,同时城市对乡村的剥削,使农业到了濒于破产的地步,城乡对立已达到很尖锐的程度,引起了为农业服务的中小城市的衰落,大城市工业畸形发展、人口极度集中使土地使用、城市环境等方面面临日益严重的困难。
面对工业革命、城市化对城市乃至人类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和带来的症结,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各自的设想、理论学说。英国生物学家盖迪斯(P.Geddes)在《进化中的城市》(1915)就开始把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应用于城市规划与建设,将卫生、环境、住宅、市政工程、城镇规划等综合起来研究,强调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构架,还主张城市规划应为城市地区的规划,把城市和乡村的规划都纳入进来,即包括若干城镇和它们四周的影响范围,首创了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1918年芬兰建筑师伊里尔·沙里(ElielSaarinen)从大自然中去寻找同城市建设相类似的变化过程,认为城市如同自然界活的有机体,与其内部秩序是一致的,不能听其自然地凝成一块,提出城市建设需遵循“表现的原则”、“相互协调的原则”、“有机秩序的原则”,为西方近代衰退的城市找出一种改造的方法,使城市逐步恢复合理的秩序。在城市规划与建设实践方面,1911年格里芬(Grififn)的堪培拉规划在积极引入和强化自然环境与景观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实践。规划利用地形,把自然风貌同城市景观融为一体,把自然引入城市,以致堪培拉至今仍享有“田园城市”的盛誉。
欧洲工业革命后的相当一个时期,人们认识不到古城和古建筑的保护问题,20世纪20年代的现代建筑运动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想,也助长了对古城古建筑的破坏。二次大战后,面对被战争破坏的城市,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受到广泛重视,战后一些国家对于有历史意义的市区往往成片成区地保护起来,甚至整个城市,建设避开古城,另避新城。同时注重对乡土建筑的保护,也往往是整个村落、整个集镇地加以保护,而且还包括它们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特色的保护,使城市的文化特性、地方文化和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得到保持。聚居生态环境意识的觉醒,从单纯的自然生态开始向历史文化生态拓展。
1 / 1
1 /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