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软土地基水泥混凝土路面足尺板的静载试验研究.doc
软土地基水泥混凝土路面足尺板的静载试验研究
摘? 要: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对软土地基的不均匀沉降非常敏感,选用那种路面结构形式来改善路面板的工作状态、延长其使用寿命,是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在对连云港新墟一级公路上路面足尺板进行静载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得到了有益的数据和结论。
关键词:软土? 地基? 水泥? 混凝土?? 路面? 静载试验
公路通过软土地区如何选择合理的路面结构?应当采取何种技术措施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这一问题近年来已得到较为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软土地区路面结构的主要病害是由于软基的沉降所引起的,目前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以减少其工后沉降的工程措施已有不少,但不论采用何种措施进行处理,软土地基的工后沉降仍然是客观存在的。因此,选择软土地基上路面结构形式的原则,应是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选择能降低沉降敏感性的结构。由于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对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尤为敏感,因此目前在软土地区高等级公路上多不采用。本文尝试结合连云港新墟一级公路上路面足尺板静载试验的研究,对软土地区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进行一些探讨。
1 试验路基本情况
1.1 路基概况
连云港新墟一级公路大部分处于软土地区,根据路线设计,均为填方路基。试验路选择在K0+500附近,是考虑其填筑高度、估算沉降量均适中,对软土地基不进行特殊处理,有一定代表性。
根据地质资料,该地区硬壳层厚度为2m,软土层厚度为10m,估算总沉降量约为50cm。通过对埋设的沉降标观测,从路基施工开始至路面施工,间隔4个月,地面沉降平均为5cm,为总量的10%。
1.2 路面结构型式
为了进行对比研究,根据国内外工程实践经验,试验路选择了两种结构型式,见图1所示。
图1试验路路面结构型式
(1)多层地基结构(即普通结构)。选择若干层次,其弹性模量自下而上逐层提高,以达到分层吸收不均匀沉降的目的。
(2)夹层板结构,在路基之上铺筑贫混凝土板,板上加铺基层材料,顶层铺筑混凝土面板,这种路面结构下的地基不均匀沉降,首先由下层板体吸收,再传至上层面板,其影响程度可大为削弱。
试验路选择两种结构同时试验,将夹层结构称为Ⅰ型,多层结构称为Ⅱ型。
路面结构的材料,根据当地条件进行选择。Ⅱ型结构厚度依据部颁规范进行计算,总厚度为65cm(25cm水泥混凝土板+25cm碎石二灰土+15cm泥灰结碎石)。Ⅰ型结构厚度无标准方法计算,仍按总厚65cm采用(25cm水泥混凝土板+20cm碎石二灰土+20cm贫混凝土底板)。
1.3 试验路的平面布置
试验路段全长40m,路面宽8m,按5×4m板块划分成二排共计16个板块。为测试方便,分为A和B二区,分别采用Ⅰ型和Ⅱ型路面结构。试验路平面布置见图2。
图2?? 试验路平面布置、剖面图
1.4 路面各结构层的实测数据
1.4.1 泥灰结碎石结构
实测泥灰结碎石垫层湿容重2.374t/m3,干容重2.230t/m3,含水量6.46%,压实度符合有关规范要求。施工完成一个半月内,多次进行弯沉和承载板试验,并推算垫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Et和垫层回弹模量E,Et为73.80~98.57MPa,E为252.15~349.94MPa。数据表明,垫层的强度有一个随时间递增的过程。
1.4.2 贫混凝土底板
贫混凝土底板采用一次性整块浇筑,平面尺寸为850×2050cm,终凝后切割分为8块,每块平面尺寸为425×512.5cm。施工时同步制作标准试件,7d和28d抗压强度分别为8.1MPa和11.9MPa,弯拉强度分别为1.24MPa,和1.6MPa。由经验公式推算弯拉弹性模量EW=1.8×104MPa。
1.4.3 碎石二灰土基层
碎石二灰土基层经取样实测,压实度均满足规范要求。经弯沉和承载板试验,推算基层回弹模量E,E值随龄期增长明显,7d龄期为174.1MPa,35d龄期为277.25MPa,96d龄期为397.2MPa。表明设计提出的350MPa约需3个月的龄期。
1 / 1
1 /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