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软弱围岩段大变形分析及处理措施.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隧道软弱围岩段大变形分析及处理措施.doc

隧道软弱围岩段大变形分析及处理措施 炭质页岩在我国滇西地区分布较广,由粘土矿物及有机质组成,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岩性软弱,易风化成碎片,与水作用易于软化崩解而丧失稳定性,大丽线松桂一号隧道穿越的主要地层就是炭质页岩,在施工过程中,隧道支护结构多次发生变形侵限,最大变形达120cm,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目前,对于该类隧道的施工技术还无现成的技术标准可遵循。因此,开展该类问题的研究,一方面通过研究炭质页岩隧道的变形机理,提出适合松桂一号隧道可行的施工技术;另一方面也可为类似隧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软弱围岩 大变形 初期支护      1 概述      松桂1号隧道进口里程为DIK108+463,出口里程为DK110+958,全长2495米,是大丽铁路W9标最长的隧道,也是全线的控制性工程之一。所属地质层为剥蚀中山地貌,上覆粉质黏土、块石土,下伏基岩为灰质角砾及页岩、砂岩夹泥岩及煤线。由于云南省演西地区处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两大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极为活跃,地震极为频繁,地应力较高;加之滇西地区位于三江断裂带,地质构造极为复杂破碎。该隧道原设计Ⅴ级围岩125米,Ⅳ围岩1120米,Ⅲ级围岩1250米。而实际开挖Ⅲ级围岩只有26米,大部分为Ⅴ级围岩。本隧道的变更比例高达:81%。本隧道围岩大变形的整治引起铁道部、建设、设计、科研单位的密切关注,曾多次组织各方面的专家进行现场踏勘、技术研讨。      2 变形过程      2.1 DK110+880~+935段   2006年2月19日,DK110+880~+935段初期支护产生变形,两侧边墙部位变形最大,DK110+905处最大,右侧边墙平均位移量49cm,左侧边墙平均位移量29cm,DK110+880~+905段变形主要位于上台阶拱部及拱脚处,位移量约10cm;后采用临时横撑加固,变形基本得到控制。      2.2 DK110+800~+880段   由于DK110+880~+935段发生变形时,上台阶已施工至DK110+835,DK110+880~+935段变形处理至2006年3月底结束。随后上台阶和下台阶继续往前施工,2006年5月6日,当上台阶施工至DK110+754,下台阶施工至DK110+840,仰拱施工至DK110+850时,发现边墙部位向内挤出,且变形速率较快;至5月8日,DK110+850~+880段线路左侧C、D单元钢架接头处最大位移量45cm,DK110+829~+850段边墙变形量19cm,DK110+785一+829段变形未侵入二次衬砌净空。      2.3 DK110+750~+796段   2006年5月6日上台阶掘进至DK110+754,下台阶至DK110+840,DK110+829~+880段初期支护出现变形并侵入二次衬砌,侵入二衬尺寸最大为12~19cm。      3 原因分析      (1)隧道开挖暴露后,由于开挖轮廓周边页岩、炭质页岩层理体具有恢复原状的临空面,随着暴露空气和水作用时间的延长,密度会逐渐减小,岩体软化、崩解甚至失稳,层间结合力降低,围岩压力增大,若不及时的将初期支护封闭成环,形成整体受力结构,难以长时间抵抗围岩压力。   (2)受构造影响,部分层理面镜面擦痕明显,光滑如镜,镜面擦痕降低了围岩层间结合,线路左侧岩层层面倾向洞内,使该侧侧压力增大,导致线路左侧的边墙发生较大变形,局部地段侵入二衬空间。   (3)隧道出口区初期支护变形较大时,虽然通过变更设计对支护措施进行了加强,但由于对本隧围岩特性及构造对工程的影响程度需要一个不断认识的实践过程,故初始变更设计支护措施并未完全抑制支护体系变形。   (4)在施工过程中监控量测和信息反馈不及时,导致支护体系变形不断增大;施工中上下台阶距离太长,工序时间间隔较长,初期支护不能及时封闭成环,特别是下台阶及仰拱开挖时,使初期支护变形急剧加大。松桂1#隧道是大丽铁路后期的控制性工程之一,工期紧、任务重,通过开展“偏压软岩隧道大变形机理及综合施工技术”研究工作,了解炭质页岩隧道围岩变形的机理和规律,掌握围岩应力释放(变形)与支护应力大小的规律,合理地确定隧道结构安全度,为优化设计支护参数与施工方案提供理论依据,确保松桂1#隧道施工期间和运营期间的安全、控制工程造价,并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参考体系。      4 主要解决措施      (1)改变初期支护断面形式,改善受力状态。根据炭质页岩变形和应力释放的特点,改变隧道开挖断面的形式。经过各方专家的研究后决定将钢架边墙部位的曲率,由原设计的直墙调整为半径913cm的曲墙。 1 / 1 1 / 1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