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培计划(2013)”-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
培智教育骨干教师教学技能提升培训班;内容纲要; 一、行为矫正;偶然按压杠杆;发展更加迅速
出现“社会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班杜拉; 行为矫正遵循“评价—治疗—再评价—再治疗”的程序。
单一被试研究设计基本类型(反转设计):;1、最常用、最典型的研究设计
2、严格讲应该是:A1—B1—A2—B2
3、可充分证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A-B设计的理论曲线图;A-B-A设计的理论曲线图;A-B-A-B设计的理论曲线图;多重处理设计图示;两个例子有何相同与不同; 一、强化物与惩罚物; 二、正强化与负强化; 强化案例分析;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
强化实际上是对个体的某一行为出现后给予的一种鼓励、表扬、奖赏或惩罚物的消失。一旦这些行为结果适合个体的心理或物质上的需要,个体出现这种行为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
以上例子都说明了一个共同的程序:
(1)有一个具体的行为在特定的背景下发生了;
(2)有一个直接的结果紧随着这个具体的行为;
(3)这个结果导致这个具体行为在将来被加强了。; 夏天,一个光着脚的人踩到热沥青路上,他会立刻跳到草地上。跳到草地上的结果使他可以逃避热沥青路上的热量。; 四、强化法运用原则; 神经性厌食症的矫正;2、矫正计划:
决定用正强化治疗。具体措施:
平时不允许离开病房,但若一周内体重增加1公斤,则准许她在周末回家看歌舞演出。
3、结果:
当日晚餐,由医生以和蔼的态度,坚定的动作喂下患病后第一餐饭。
5月7日后,开始自己进食。在医务人员的鼓励下,每天体重增加都超过计划,周末准许回家看演出。
6月3日,复诊时体重已达31公斤,四肢转暖,脉搏正常,情绪平静,举止适度,自述病已痊愈。
出院后体重继续恢复正常。9月复学。;1、诊断:
斯蒂科,男性,7岁,极重度智障儿童,唐氏综合症,美国一所特殊学校读书。
他有极为严重的自伤行为,整天不停地打自己的头,以至教师和工作人员不得不将他的手捆在腰上,而且给他带上一个足球做的头盔,并整天把他关在一个小房间内。
为了矫治这种严重的自伤行为,行为矫正家设计了一个运用电击惩罚的治疗程序。经过电击治疗,斯蒂科很快地消除了打头行为,但是,一旦停止使用惩罚,坏习惯很快会恢复。
因此行为矫正家认为必须使他形成一种取代打头的良好行为,以彻底除去其打头行为。;2、矫正计划:
设计了一个负强化程序。具体实施如下:
把斯蒂科放在一张高椅上,在他面前的盘子内放一个金属做的小卡车,一个电子钟电线串联着小卡车,以测量孩子接触卡车时间的长短。
开始时孩子根本不会自动地将手放到小卡车上去。很显然,这需要有一个特定的程序去教会他。
程序开始时,一个蜂鸣器发出声响后,立即在斯蒂科的小腿上给予轻微的电击,这时实验者引导孩子的手接触小卡车,每当斯蒂科的手接触金属卡车时,蜂鸣器和电击就自动消失。;3、逃避反应阶段
大约经过12次试验后,当以上两个刺激呈现时,斯蒂科会自动将手放在“卡车”上。这就是说斯蒂科已经建立了逃避反应:如果将自己的手放在卡车上,就可以逃避电击厌恶刺激。
4、回避反应阶段
经过多次训练后,只要蜂鸣器一发出响声(3秒钟后电击出现),斯蒂科根据经验就会很快地将手放到小卡车上以躲避电击,这就是回避反应。因为他的手一离开小卡车,蜂鸣器就响了,而且3秒钟后电击就会发生。这样斯蒂科为了躲避电击,不得不把他的手放在金属卡车上。;5、分析:
从整个程序看,开始时,斯蒂科不会去接触金属卡车,经过训练,他几乎能持续地将手放在金属物品上而不去打头;
从而使他拿金属物的行为取代了打头的行为;尽管他已不再打头了,但整天拿着一个金属物品,终究不是良策;
下一步应该做的工作是要教会他接触其他玩具,然后再运用其他行为矫正方法撤除电击和玩具卡车,使他不再整天拿着玩具卡车,也可以从事其他活动。; 丽丽家邻居有一只可爱的小花猫。一天,丽丽看见小花猫正在睡懒觉,她想去叫醒它,就走过去抚摸这只小花猫。谁知小花猫却抓伤了她的手。从此以后,丽丽再也不会在小花猫睡觉的时候去抚摸它了。 ; 一、正惩罚与负惩罚; 惩罚案例分析; 二、运用惩罚应注意的问题;一、诊断
王某某,7岁,男性,特殊教育学校聋生。经常打架,尤其喜欢挑衅或殴打其他儿童。
连续三周观察记录:平均每天打人30次。
教师采取一些积极措施,如:教育、奖励等,但无效果。
诊断为攻击性行为。计划采用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