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课程基准.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社会学》课程标准 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课程编号:405021060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学分数:4 一、课程性质 《社会学》是的专业基础课以本科生为讲授对象 二、课程理念 1、课程所属学科分析 社会学概论课程按照“传授知识、培养兴趣、提高能力、打好基础”的基本精神,将课程定位于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框架和和研究方法,培养专业兴趣,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70%的学生来自农村,大多数学生的知识面较狭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能力较为薄弱。社会学概论作为一门培养“想象力”和实践研究方法的学科,确定的教学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认识和分析自身与社会的能力,能够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的分析,这些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必备的条件,是符合社会与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课程。基于此,本课程紧紧围绕基础课程的定位,教学上以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分析能力为目标,是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 3、课程内容选择分析 在教学内容方面,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社会学研究对象、社会学发展简史、社会及其结构、人的社会化、社会群体、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等内容,教学难点是各章节中涉及到的基本理论。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课程组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是注重宏观社会理论的教学,突出对社会学理论模式、概念的掌握和应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注重对当代社会发展与变迁的理论阐释强调社会学的本土意识,力图把社会学理论中国化、中国的社会实践理论化注重实践性教学,把抽象的理论变成直观可感的现实存在。应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指导下, 本课程要求学生: (1)对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用所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培养科学的社会观,增强分辨各种社会思潮的能力 (2)能运用社会学的观点、方法分析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具有自觉地、科学地参与社会决策、社会规划和社会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学习社会学,增强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更有效、更健康地参与社会生活,以提高个人和社会生活的质量本课程既要讲授基本的理论和知识,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文学概论课主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度审美与文化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基本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对文学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能够指导阅读、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语文教学实践同时,也为学习其他文学课程、深入研究文艺问题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1.了解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 2. 社会学研究的逻辑过程 第二编:个人与社会的互动 (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 1.社会的概念与特征2.社会结构概念 3. 社会地位的概念 4. 社会角色的概念 5. 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6.社会化的涵义与特征 7. 社会互动的概念与构成 8. 集合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1.社会的功能 2. 社会系统的结构单位 3.社会角色的类型 4.文化的功能 5.社会化的理论研究 6. 社会化的社会主体 7.社会化的类型 8.社会互动的理论研究 9. 集合行为的理论研究 1.社会结构的分析视角。 2.社会角色的扮演 3.文化的结构类型 4.运用社会互动的理论进行实证分析 5.运用集合行为的理论进行实证分析 第三编:社会结构研究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 1. 社会网络的概念 2. 社会群体的概念 3. 初级社会群体的概念 4. 家庭的概念 5.社会组织的概念 6. 社区的概念 7.城市化的涵义 8. 社会分层的概念 9. 社会流动的概念 10.社会制度的概念 11.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 1.社会群体的特征与类型 2.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 3.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4.家庭的结构类型 5.组织中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6. 科层制的理解 7.城乡协调发展 8.比较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 9. 马克思阶级理论与韦伯三位一体分层理论的对比 10. 刚性社会结构与弹性社会结构的比较 1.比较社会群体与聚集体、社会类属的关系。 2.当代中国初级社会群体的现状及其影响分析。 3.家庭的历史发展类型 4. 家庭的功能 5.社会组织的结构分析 6.城乡差距,城市社区与农村社会的比较 7.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状与理论研究 8.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现状 9.社会制度功能的实证分析 10.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第四编:社会管理与建设 (第九章、第十章) 1. 社会越轨的概念 2. 社会控制的涵义 3. 社会变迁的涵义 4.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