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汇编

辛亥革命前后人们衣食住行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衣 中式服装与西式服装的矛盾,开始让人们无所适从。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开始流行。 中山装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其创始人孙中山先生。他非常关注移风易俗,并且早就注意到服饰问题。他感到西装穿着不便,而中国原有的服装过于陈旧、拖沓,他身体力行致力于新服装的创制。后来,他就把华侨中流行的一种学生服的式样,加上一个翻领,口袋改为四个,这就是中山装的雏形。 后来又经过了多次的改进,最终形成了平民实用风格的中山装。 中山装还寓意三民主义思想: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三粒袖扣,则表达“三民主义”。孙中山先生建立民主共和体制的三民主义理念在服装上得到完整体现,中山装成为“革命”在身体空间的象征符号。 孙中山带头穿着中山装,中山装成为革命与时尚的象征,而后中山装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统一制服。 正是由于中山装的简便、美观、实用,以后的国民革命军军服基本上也采用了中山装式样。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以中山装来表达对新时代的热爱,于是中山装成为新中国一款标志性的服装,甚至一度被世界公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服”。 中山装 食 饮食习俗的变化 清代已逐渐形成了川、粤、鲁等各种菜系 以及其它各地方风味菜肴及小吃。小农经 济日益瓦解。 至鸦片战争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随着 西方文化的进一步渗入,西方的一些饮食 也逐渐传入中国,总之,在以“洋”为时 尚中,具有西方风味的食品渐受中国人的 欢迎,如啤酒、香槟酒、奶茶、汽水、冰 棒、冰淇淋、面包、西点、蛋糕等皆被国 人接受。说明西式饮食已引起了中国饮食 习俗的较大变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 生活 礼仪习俗的变化 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 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 主导地位。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跑拜、请安等 礼。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势,但在封建时代成为敬 重、臣服的一种礼节,以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尊卑, 跪拜主要对尊长,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礼,平辈 之间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与此相适应还有一 套“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 谓。 然而,开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 影响,先是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 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 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行鞠躬礼,使用 “先生”、“君”的称呼,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 间的平等关系。总之,脱帽、靶躬、握手、鼓掌等新 礼俗逐渐成为中国通常的“文明仪式”、“文明礼”, 反映出社会礼俗的进步趋向。 礼仪习俗的变化 在北京,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的新态势,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玻璃窗代替菱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拱券点缀一下。 在上海,石库门建筑在辛亥革命后盛行。20世纪20年代,石库门占据了当时民居的四分之三以上。 住 和民居近代化一起出现的,还有交通的近代化。1908年3月5日,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营运,这可以说是上海最早的轨道交通,但它书写了上海城市交通的传奇。 同年5月6日,法租界第一条有轨电车2路电车也正式运营,起始站是十六铺,同年7月延伸至徐家汇,全长8.5公里。 到了辛亥革命前夕,法商有轨电车已行驶于华界老西门至斜桥等地段。 1913年2月,上海华商电车公司成立,着手电车工程的筹建,同年8月11日,华商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营业。 到1927年底,上海市区有轨电车线路达到22条,其中英商11条,法商7条,华商4条。 行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