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桂阳县欧阳海灌区移民系列报道之三
桂阳县欧阳海灌区移民系列报道之三
资兴市第三中学
桂阳县欧阳海灌区移民系列报道之三
您在他乡还好吗?
郴县,我们的第二故乡
——桂阳县欧阳海灌区移民系列报道之三
一、四十年岁月变迁,欲说还休
四十年前,欧阳海灌区移民工作进行得轰轰烈烈,可歌可泣。当年几千名桂阳老乡扶老携幼,一步
三回头泪水婆娑地离开故土,走向未知的陌生异地,重建自己的家园。几十年的沧海桑田,期间发
生过多少故事,不是笔墨所能概览的。
那些远迁的移民中,安置在郴县的移民最多,离桂阳也最近,几十年来与家乡的联系仍然紧密。
斗转星移,岁月如歌。郴县,这个历史悠久的县,如今已不复存在,1994年底经国务院批准,撤销
郴县设立苏仙区。1995年郴州撤地建市以后,又新成立一个北湖区,原郴县的版图分别划归了苏仙
区、北湖区和资兴市,因而搬迁至郴县的移民现在就分布到了三个不同的行政区域。当初移民时乡
镇一级称谓分别叫作公社、大队、生产队(八十年代以后才改为乡镇、村、村民小组),这里的移
民全部来自我县原来的敖泉公社(后来从中分离出来成了银河乡,今年的撤乡并镇中又并到了仁义
镇),共430户,1943人,分别是长江、乌市和花元大队的村民。
他们被安置在当时郴县的桥口、板桥、华塘、马头岭、和坳上五个公社,桥口、板桥、坳上和马头
岭现在属苏仙区管辖,华塘属北湖区管辖,其中以前属桥口的文昌阁、高牌、白溪三个大队于
1983年划归资兴的高码乡,今年又并入了资兴的程水镇,以前的板桥公社现在更名为白露塘镇,板
桥变成了其中的一个村。
资兴高中
资郴桂公路的修建,给这些桂阳老乡带来了福音。原来偏僻落后的村庄,现在成了交通便利的地方
,移民大多数分布在资郴桂公路的两侧。我们沿新修的公路走访了华塘、白露塘、桥口、程水四镇
的部分移民。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这些移民大多安居乐业,对现状的满意度较高。部分移民通过
自己的聪明和勤奋走上了致富之路,还有部分移民因为土地的开发利用,亦农亦商日子越过越红火
。
回想起他乡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当初背井离乡的无奈与挣扎,经历的痛苦不平与挫折委屈,如今随
岁月的流逝游进历史的长河,那些如烟往事,一幕一幕,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二、他乡的水也好,他乡的人也亲
第一站我们走访了华塘镇的部分移民。
他们分布在吴山、三河、石山头、南岸等村子。这几个地方离新修的公路不远,交通方便,自然条
件也比较好,这里的移民来自当时的敖泉花元大队,全部侯姓。
三河村位于西水河边,村前有一片广阔的田野,风景优美,是许多人徒步和骑行的目的地。这些年
新建了许多楼房,我们还以为移民就住在河边的大村里,走到一家坐了许多人正打麻将玩牌的店面
,问询桂阳老乡的住处,有个村民告诉我,说你们桂阳的移民都在旁边的小村子里,进到那个山坳
里就有几户。
沿着弯曲的山路来到大山脚下叫老圹下的村庄,今年83岁的侯识才就住在这里,回忆起移民的经历
,老人家非常健谈,他与哥哥及堂兄三户人刚搬来时,庄上只有几户人家,路远地偏,交通不便
(离老郴桂路十多里路),刚来时没住的地方,他们三家人挤在生产队上的牛栏里,潮湿阴冷,生
产生活颇不习惯,白天在生产队劳动,晚上回到家,老人和妇女思乡的泪水湿了枕头,直到两年后
,移民的新房建好才搬离牛栏,他说两次的搬家中坛坛罐罐损失不少。
移民的新居就建在一片荒草丛中,他们在那里整理家园,开荒种菜,饲养家禽,慢慢地适应这里的
一切。
“全国教育工作者众筹一本书”百万大奖征文活动获奖名单公布
侯识才因为有点文化,在老家就是大队干部,搬到这里来以后也在大队当秘书,因为懂点技术,干
过许多差事,在华塘锰矿当过技术员、当过加工厂厂长、粮站管理员,回到村里后任村里的副支书
,一干就是十七年。因为他办事公道,不贪不占,为人诚实可靠,很受村民的尊敬。
他是个精明能干的老人,老伴早年去世,孩子们在外打工,他一个人在家种着一亩多地的蔬菜,挑
着去城里卖,每年能挣个四五千元,加上一些补贴,生活过得还滋润。劳动着,身体也健康,走起
路来飞快,耳聪目明的,根本就不像八十多岁的老人。
家住吴山村太平里组的侯金桂,今年65岁,他家四兄弟和一个堂兄于1969年底来到这里安家落户
,搬迁那年,他刚从部队转业回来,安排在大队管文教。来到这里两年后被推荐招工到华塘公社食
品站工作,现在已退休在家,生活应该是无忧了,没想到唯一的儿子出了车祸,瘫痪在床无法劳动
,儿媳另嫁他人,一个孙子跟在身边,生活颇为拮据。他的妻子不得不耕种着家里的田地,以贴补
家用。谈及移民后的生活,他说他乡再好,还是怀念家乡的一草一木,那么多年过去了,与当地的
老百姓相处也比较融洽,除了因为移民扶持款的发放,发生些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