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抗战题材电影历史观的考量.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产抗战题材电影历史观的考量.doc

国产抗战题材电影历史观的考量   【摘 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了铭记历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年来,一批又一批的电影人创作了大量的抗战题材电影。然而,电影是一门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的艺术,随着国际形势与社会意识形态的不断变化,国产抗战题材电影的历史观也在不断改变。本文将从抗战阶段、1949-1978年及改革开放后三个阶段来考量国产抗战题材电影历史观。   【关键词】抗战电影;历史观;阶段变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38-01   一、抗战阶段“国防电影”的历史观   关于抗战,准确来说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就应该开始计算。1931-1937年被称为局部抗战阶段,1937-1945年被称为全面抗战阶段。   (一)局部抗战阶段。在局部抗战阶段,因为国民政府当时采取了不抵抗政策,所以制片公司不能直接提“抗战”“抗日”这些字眼儿,如有违反轻则镜头被剪掉,重则影片遭禁。虽然很多影片表面不提抗日,但抗日的意图传达得非常鲜明。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防电影”。在电影界,以1936年11月“联华”出品的《狼山喋血记》、“新华”1936年底出品的《壮志凌云》最为突出。这一时期的电影从不同的角度批判国民政府,鼓舞群众的抗日激情,对电影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全面抗战阶段。这一阶段,在大后方出现了直接表现抗战的故事片,比如武汉时期的《保卫我们的土地》《热血忠魂》《八百壮士》;重庆时期的《塞上风云》《孤城喋血》《中华儿女》等;这一时期电影创作主要围绕民族战争这一主题展开。最值得一提的抗日电影是史诗级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部影片把抗战前后将近十年间的复杂社会生活,浓缩到一个家庭的变迁之中,从备受争议的男性形象的转变,不难看出这部影片从真正意义上开始对中华民族的劣根性软弱性做出了真正思考,并意识到只有对自己的弱点不妥协,对侵略者不妥协,整个民族才有希望。《一江春水向东流》可以说是第一部抗战电影对民族自省的探索。   二、1949-1978年的抗战电影极具功利主义   1949年,共产党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宣告新中国的成立。为了使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牢固而又绝对的统治地位,在这一背景下,这一时期的抗战电影片面强调了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巨大贡献而忽略了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历史作用。相对于国共两党共同抗日来说,片面强调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即游击战的作用,而正面战场的丰功伟绩却荡然无存,因此形成了“裁剪历史,服务政治”的历史特点。并且,为了过度强调英雄人物,塑造“高大全”的形象,侵略者被丑化与贬低。不忠于历史,以局部代全部,这一时期抗战的历史观发生了极大的偏差,使得这一时期的抗战电影在国际上不被认可甚至被诟病。   但是,从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来看,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国民党极有可能再次卷土重来,共产党必须树立一个高大的统治地位来统领意识形态,因此,这一时期的功利主义与不忠于史实,也是可以理解的。   三、改革开放后抗战电影出现新倾向新思想   70年代,中日关系得到改善。到了新时期,中日关系更加友好,当时电影界对“还拍不拍抗战片”展开过多次讨论,各厂对于拍抗战片都特别谨慎。80年代出现了一批抗日战争反思片,这种反思片没有一味丑化敌人,影片的结尾都是归到“中日两国人民一定要世代友好”这样一个主题上。90年代以来,日本的极右翼势力在文化、教育、思想各界更为活跃,对地区安全和国家间关系造成的破坏,令人警觉和忧虑。与之对应,中国也相继拍摄了一批控诉日军战争罪行的影片。最值得一提的是姜文的《鬼子来了》,这部影片风格夸张,但也牺牲了某些真实性和合理性。马大三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同时,他的身上也有着中国农民的劣根性,他愚昧胆怯,没有头脑,影片最后马大三死在了他曾亲手喂吃喂喝的日本战俘手上,实为一种悲哀。不得不说,这部影片深刻挖掘了国民劣根性,思想上也深入国民性的深层意识中。此外,随着历史观和两党关系的改善,反映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故事片也有一些佳作。人们欣喜地发现,近几年的抗战题材电影中,国军在正面战场上的贡献也渐渐显现,片面强调游击的这种历史观的影片逐渐减少。   而一些对抗战的新思考新倾向在近几年的作品中更是日益突出,《南京,南京》试图站在日本人的角度去来理解这场战争。《金陵十三钗》试图从盟国的角度,让美国人介入中日关系,影片选择题材是南京大屠杀中美国人如何救中国人。李安拍的《色?戒》,把战争放在背景上,表现的是汉奸的情感,尽量挖掘人性化的一面。这些从不同角度思考侵华战争的影片,让观众眼前一亮。   参考文献:   [1]吴小丽,徐生民.九十年代中国电影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胡克.中国电影理论史评[M]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