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文题目: 浅谈瑶族建筑及其发展
课程名称:《建筑赏析》
班级:建筑 131 班
姓名:谢添宇
学号:201300503025
指导老师:梁晓慧
浅谈瑶族建筑及其发展
摘要;我国 55 个少数民族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尤其是丰富的建筑文化极具特色,
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早自《山海经》中就描述了诸多有关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和
神秘部落。
建筑史即是文化史。建筑风格的形成是与地域、文化、经济等息息相关的,特别是少数民族,更是与
民族起源,宗教信仰关系密切。所以,本文从瑶族的起源切入,详细分析瑶族各类建筑形式,并且以广西
恭城为例,探讨瑶族建筑的发展。
瑶族是炎帝神农氏后裔,是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传承者之一。从周朝初年起,
南迁于南岭山脉和西南边境。从唐末乾宁四年(897)到宋熙宁五年(1072)的时间
里,瑶族先民与南方土家族、苗族、畲族等共同在梅山地区进入了一个多民族安
定共处、和谐发展的时期。1995 年,在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发现的明清时代的
瑶族文物画卷《梅山图》,记录了瑶族先民在梅山地区生活的场景,向世人展示
了唐宋瑶族社会经济、生活、生产、文化、宗教信仰的情况,这说明瑶族在梅山
地区已发展了自己的灿烂文化。
但是,自宋以后,瑶族先民在民族歧视的政策下离开梅山地区,在都庞岭千
家峒地区开始分化,向南深迁,开始了一段颠沛流离的求生生活,经济水平和社
会地位都不高,最终大多居住在偏远山区,因此建筑也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但在长期的分化和迁徙过程中,虽然存在与汉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长期交流,却
始终同而未合,归而未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建筑风格独树一帜。
一般而言,依深山密林而居的瑶族多采用“人”字形棚居建筑式样;居住在
坡度比较大的山岭地带的瑶族,多采用“吊楼”式建筑;居平原丘陵地区的瑶族,
住房多为土木或泥木结构,与壮、汉族住宅相同,聚居山地的瑶族讲究村寨整体,
房屋建筑多为层叠式,幢屋毗连,层次分明。大的村落山寨,房屋从山脚叠到山
腰,甚至叠到山顶,民族风格独特。
瑶族房屋建筑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住房、粮仓、寮房。大山区瑶族住房多
为“茅寮”,四壁用小木条扎成,俗称“千个柱头下地”,上盖杉皮或茅草。有
少量木板房,多为一栋三间,名曰“三间堂”。正屋两侧多用杉条另辟两间,俗
名“披杉”。东间堆放杂物或作畜圈、厕所;西间作伙房、洗澡间。瑶族习惯洗
热水澡,不论寒暑,每日一次。另有一种“吊楼”式木板房,一半在平地上,另
一半依山势坡度用树木支架起来,上面居人,下面放东西,俗称“瑶家吊脚楼”。
这种住房的形成多是因为经济落后及交通闭塞,直接就地取材,结构形式为了更
好地适应当地湿润的气候条件。但是茅草杉皮等植物类建筑材料容易腐蚀,随着
经济的发展,已经逐渐被舍弃,“茅寮”式房屋逐渐减少。
平原丘陵地区的瑶族住房一般也是
一栋三间,中设厅堂,卧室设在两侧或中
一般设在屋外或村旁,甚至有的设在
数十里的山野田间。寮房多数是建在村寨
旁边,用茅草搭盖,用以存放柴草或储存
物件等。
按照围合形式来说,瑶族建筑有“半
边楼”、“全楼”和“四合院”之分。“半
瑶家古吊脚楼 边楼”一般为五柱三间,两头附建偏厦,
或一头偏厦,或一头偏厦前伸建厢房。例如龙胜瑶族民居,多数就是半边楼。半
边楼多依山而建,劈山为平台,以平台为屋基的后半部,前部则立柱悬空为楼,
上铺楼板,与平台齐,成为半边楼。每座房多半为四排三间两层楼的瓦房,两头
增建偏厦,正屋前为廊檐,居中一间多作厅堂,安置祖先位兼作会客;壁后为老
人卧室兼存食具,左间里格置火堂作煮食,取暖、进餐之地,右间装房作儿媳宿
舍,外格左右厢房作青年室或客房。楼上储存粮食,烘炕红术、芋头,楼下或增
建偏夏一方置放农具,另一方堆柴、筑灶煮销,熬酒、礁房,中户以上每家置冲
粑粑木槽,中户以下置有冲蕨根木槽,或沉蕨根淀粉之大小木桶。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