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深部速度结构远震探究.pdf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20 卷 第 3 期 CT 理论与应用研究 Vol.20, No.3 2011 年 9 月(311-320) C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Sep., 2011 赵启光, 楼海, 王椿镛. 青藏高原东缘深部速度结构远震层析成像[J]. CT 理论与应用研究, 2011, 20(3): 311-320. Zhao QG, Lou H, Wang CY. Teleseismic tomography of deep velocity structure in the eastern edge of Tibetan plateau[J]. C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2011, 20(3): 311-320. 青藏高原东缘深部速度结构远震层析成像? 赵启光,楼海?,王椿镛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 摘要:本文利用 FMTOMO 层析成像软件以及远震 P 波走时数据,获得青藏高原东缘地区 300 km 深度范围内的 P 波速度结构,得到以下结果:①在 60~140 km 深度范围内,102°E~104°E、 29°N~31°N,四川盆地西南部存在一个相对低速区域;②在 60~140 km 深度范围内,沿着龙 门山断裂带,在龙门山断裂带的西北侧区域出现相对高速的现象;③在 190~290 km 深度范围 内,青藏高原东缘西南区域存在着高速现象,龙门山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不再是高低速区域 的分界带。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缘;远震层析成像;深部速度结构 文章编号:1004-4140(2011)03-0311-10 中图分类号:P 315 文献标识码:A 青藏高原东缘位于青藏高原与扬子地台之间的过渡带,这一过渡带是印度洋板块与欧 亚板块碰撞过程的关键地区之一,该地区地形起伏剧烈,构造发育强烈,并且位于南北地 震带内,地震频发。龙门山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将青藏高原东缘地区 划分为三个块体,分别为川青块体、川中块体、川滇菱形块体 [1] 。 曾融生、Blackman、Sliver 等 [2-5] 提出青藏高原物质有横向流动的可能性,并且曾融 生等 [2-3] 提出了印度次大陆向欧亚大陆挤入的模式:印度次大陆向青藏高原的下部地壳挤 入,青藏高原下部增多的地壳物质向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上地幔的软流层下插。青藏高原 中部及川滇地区上地幔较轻的物质自地壳底面涌入地壳中,通过此模式解释了青藏高原物 质东流的路径和特征。 王椿镛等 [6] 利用初至 P 波和 S 波走时资料,并结合其他深部地球物理资料,对川滇地区 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进行研究,认为在上地壳速度异常分布中,四川盆地为正异常、 川西高原为负异常;龙门山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在下地壳和上地幔的速度异常中显示 出构造分界特征;川滇地区地壳结构的总体特征是:地壳和上地幔为低平均速度,地壳厚 度变化剧烈,川西高原的地壳结构具有地壳增厚的特点,地壳和上地幔存在高导层、高热 流值。 黄金莉等 [7] 利用体波层析成像得到川滇地区 0~85 km 深度范围内三维 P 波速度结构, 认为该地区地壳和上地幔的速度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上地壳速度图像与地表地质特 收稿日期:2011-06-02。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汶川地震发生机理及其大区域动力环境研究” (2008CB425704);国家科技专项“深部探测技术试验与集成(Sinoprobe-2)”。 CT 理论与应用研究 20 卷 312 征明显相关,四川盆地呈现低速,川西高原地带为明显的高速区;大型断裂带两侧存在明 显的速度差异。 青藏高原东缘地区巨大的地形起伏,强烈的构造发育,地震频发的自然现象,促使我 们对其深部构造的研究。本论文的研究区域为 98°E~108°E,26°N~34°N。对地下 300 km 深度范围内的 P 波速度结构进行研究。 1 层析成像方法 1988 年,Vidale [8] 开创了利用有限差分求解程函方程的先河。Vidale 利用中心差分方 法近似求解程函方程,利用已知的走时值计算相邻网格走时值,在计算时利用了扩展区域, 扩展区域从震源开始,横扫整个模型区域,直到所有的走时计算区域都被计算,通过从每 个地震仪到震源的时间梯度,可以回顾性地找到射线的路径。但是该方法没有彻底解决首 波的射线追踪问题,当介质中存在较大的速度间断面时,求解会出现不稳定。 1991 年,Van Trier 与 Symes [9] 利用熵满足一阶迎风有限差分方法,提升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我是一名原创力文库的爱好者!从事自由职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