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_岩相古地理特征_郑荣才探究.pdfVIP

四川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_岩相古地理特征_郑荣才探究.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5 5 卷  第 4 期 2 0 0 9 年 7 月   地  质  论  评    GEOLOGICAL REVIEW   Vol.55 No.4 July  2 0 0 9 注:本文为国家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编号 2008ZX05000-003-01)的成果。 收稿日期:2008-07-23;改回日期:2009-03-01;责任编辑:章雨旭。 作者简介:郑荣才 ,男 , 1950年生。教授 ,博导。主要从事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研究。 Email:zheng rc@cdut.edu.cn。 四川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 —岩相古地理特征 郑荣才 1) ,戴朝成 1) ,朱如凯 2) ,翟文亮 1) ,高红灿 1) ,耿威 1) 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 , 610059; 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3 内容提要:通过对四川盆地的构造格局和盆—山耦合关系分析 , 确定该盆地属于类前陆盆地 , 晚三叠世须家河 期具备以川中古隆起为中心的 ,由川西坳陷 、川东北坳陷 、渝东—川东南坳陷三个盆—山耦合次系统组成的“三坳围 一隆”构造—沉积格局。以盆缘地表及盆地内钻井剖面的须家河组和香溪群地层划分 、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分析 、基 准面旋回划分及区域等时对比为依据 ,将须家河组划分为全盆地范围内可追踪对比的 2 个超长期(SLSC1—S LSC2) 和 5个长期(LSC1—LSC5)基准面旋回层序。以此为基础 , 选择各长期旋回层序上升和下降半旋回相域为等时地层 单元编制四川盆地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编图结果表明须家河组各时期岩相古地理面貌 、相带展布规律和沉降— 沉积中心及其迁移方向 ,严格受龙门山和米仓山—大巴山两造山带非同步的 、但交替发育的逆冲推覆作用与“三坳 围一隆”构造—沉积格局控制 , 盆—山间的耦合关系具有造山带隆升蚀顶与盆地横向生长 、沉降 、充填的物质循环平 衡过程。这一独具特色的构造—沉积格局始终控制着须家河组各超长期 、长期旋回层序的沉积充填作用 , 古地理面 貌 、生储盖组合特征和围绕川中古隆起为中心的油气成藏规律。 关键词:四川类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盆—山耦合;构造—沉积格局;层序—岩相古地理    1 区域地质概况 1.1 晚三叠世须家河期构造格局 四川盆地是扬子地块上的一个多旋回沉积盆 地 ,中三叠世末发生的印支早幕构造运动 ,由构造挤 压作用使扬子地块西缘和北东缘开始缓慢上升 ,从 岛链逐渐演化为强烈逆冲推覆的构造山系(邓康龄 , 1992;郭正吾等 , 1996;童崇光 , 1985;吴崇筠等 , 1992)。晚三叠世初期 ,组成四川盆地三叠纪沉积基 底的中 、下三叠统海相碳酸盐岩地层遭受到不同程 度的剥蚀 ,旋即发生马鞍塘期 、小塘子期和须家河期 由海相到陆相的沉积超覆作用 ,从而结束了上扬子 海盆震旦纪—晚三叠世早 、中期的海相沉积史 ,并延 续到侏罗 —白垩纪的红层碎屑岩建造。 现今四川盆地的构造格局于印支运动后期开始 出现雏形 ,经燕山运动至喜马拉雅运动改造后才得 以定形 ,为一以龙门山断裂为西界 、七曜山断裂为东 界 、城口断裂为北界 、峨眉 —瓦山断裂为南界的菱形 构造兼地貌盆地(罗志立等 ,2002;童崇光 ,1985),面 积约 18×104km2(图 1a)。已有研究成果(邓康龄 , 1992;刘和甫等 , 2000;刘树根等 , 2003;罗志立等 , 2002;李勇等 ,2006;童崇光 , 1985;吴崇筠等 , 1992) 业已证明四川中生代盆地成因与大陆板块碰撞过程 中 ,来自北西侧龙门山造山带和北东侧米仓山 —大 巴山造山带侧向挤压的冲断构造加载和巨厚沉积物 的重力负荷双重作用 ,导致位于俯冲陆块边缘的川 西和川东北两地区岩石圈发生强烈挠曲变形与构造 沉降作用有关 ,成因上虽然具有前陆盆地性质(张明 利等 ,2002;宋岩等 ,2006),但仍然有别于具 A 型或 B 型俯冲带的前陆盆地(Allen , 1986;Dickinson , 1974),在国内外的压性盆地分类位置中 ,被列为特 殊成因类型的“中国型盆地” 、“C-型前陆盆地(罗志 立等 ,2002)” 、“前陆类盆地(孙肇才 , 1998)”和“类前 陆盆地(陈发景等 , 1996)”等 ,本文采用陈发景教授 的“类前陆盆地”观点对其进行描述。四川类前陆盆 地的盆—山耦合关系可视为一个大系统 ,局部的构 造 —沉积格局受三个盆 —山耦合次系统控制 ,分别 是:①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及川西类前陆盆地次 系统;②米仓山—大巴山前陆褶皱冲断带及川东北 类前陆盆地次系统;③雪峰山前陆褶皱冲断带与渝 东 —川东南类前陆盆地次系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我是一名原创力文库的爱好者!从事自由职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