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山瓦斯隧道勘察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宝山瓦斯隧道勘察报告

目 录 1 地理位置及工程规模 1 2 工程地质条件 1 2.1 地形地貌 1 2.2 地层岩性 1 2.2.1 第四系全新统泥石流堆积层(Q4sef) 1 2.2.2 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层(Q4c+ dl) 2 2.2.3 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 2 2.2.4 第四系上更新统冰水堆积层(Q3fgl) 2 2.2.5 第三系~第四系上新统昔格达组(NQx) 2 2.2.6 三叠系上统白果湾组(T3bg) 2 2.2.7 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 3 2.3 地质构造及地震 3 2.3.1 地质构造 3 2.3.2 地震 4 2.4 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4 2.4.1 水文 4 2.4.2 水文地质条件 4 2.5 不良地质作用 5 2.6 岩土体地球物理及动力学特征 5 3 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5 3.1 隧道的稳定性评价 5 3.2 围岩分级及设计参数建议 6 3.2.1 围岩分级 6 3.2.2 与工程有关的各地层岩土体的设计参数建 6 3.3 洞口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特征 7 3.3.1 进口 7 3.3.2 出口 8 3.4 洞身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特征 8 3.5 对岩爆和围岩大变形评价 8 3.6 瓦斯评价 8 3.7 地下水水质、腐蚀性评价及隧道的涌水量预测 9 3.7.1 地下水水质及腐蚀性评价 9 3.7.2 隧道的涌水量预测 9 3.8 建筑材料及施工用水 10 3.8.1 建筑材料 10 3.8.2 施工用水 10 3.9 隧道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10 4 结论及建议 10 5 报告所附图件 10 大宝山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 地理位置及工程规模 隧道位于,公路交通便。 隧道,工程地质条件 地形地貌,最高海拔m,,相对高差m,属山地貌。 隧道山地貌-1400m,地势陡峭,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坡角为30~85°。在K108+300~K109+600段,地形坡度30-80°,基岩裸露,灌丛发育;在K109+600~K110+100段,地形坡度15~25°,为一构造剥蚀平台,地面标高1010~1040m,地势较缓,坡面广为耕作及民房,平台内侧为陡崖,倾角近90°。 隧道出口为冰水堆积斜坡地貌,地面标高为860~920m,地势较缓,坡角为25-35°,临河出口侧坡角局部近90°,高度10~60m。出口处为小河,河谷宽阔,河道曲折,高程~m左右,主流靠右岸,水由向地层岩性 (Q4)坡积层(Q)坡积层(Q)(Q)()mm约占76~80%,其中直径2~3m的漂石常见,最大漂石直径5.0m,200~60mm约10%,60~2mm约5%,余为砂及极少量粉粘粒。全层结构不均,局部夹薄层中砂、粗砂。分选性一般,透水性好,分布于小河泥石流沟中。 2.2.2 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层(Q4c+ dl) 块石夹土:灰黄色、浅灰色、黄褐色,石质成分以石英砂岩、细砂岩、粉砂岩为主,棱角~次棱角,多为弱风化,局部粉砂岩强风化,分选性差,大小混杂堆积,结构不均,局部块石、碎石相对集中;粒径组成:φ200mm的约占45~55%,200~60mm约占20%,60~20mm约占15%,20~2mm约占5~8%,余为岩屑及砂土充填,稍湿,松散~中密,含水性一般,透水性较好。分布于隧道进口段、K109+600~K110+100段,厚度5~40m不等。 小块石夹土:灰色,稍湿,稍密~中密,透水性好,石质成分以细砂岩为主。粒径组成:200mm约10%,100~40mm约60%,余为角砾及粉粘粒。揭露厚度11.90m,分布于隧道进口段、K109+600~K110+100段,厚度2~15m不等。 粉土质角砾:黄褐色,角砾成分以粉岩、细砂岩为主,次棱角~棱角形,多为弱风化,少量粉砂岩呈强风化,大小混杂,无分选,粒径组成:φ60mm占10~15%,60~20mm的占50~65%,20~2mm的占5~10%,余为粉粘粒充填,稍湿,松散~稍密,透水性一般~较差。分布于斜坡表面,厚度1~5m不等。 2.2.3 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 含碎石粉土:灰黄色,稍湿,松散,含碎石约20%,石质成分为粉砂岩、细砂岩,粒径2~15cm不等。主要分布于隧道出口斜坡表面,厚度1~10m不等。 小块石夹土:灰色,稍湿,稍密~中密,透水性好,石质成分以粉砂岩、细砂岩为主。粒径组成:200mm约15%,100~20mm约70%,余为角砾及粉粘粒。分布于隧道出口段及山体斜坡表层,厚度1~10m不等。 2.2.4 第四系上更新统冰水堆积层(Q3fgl) 漂石夹土:灰黄色、黄褐色,石质成分以花岗岩、石英砂岩为主,玄武岩、石英岩、辉绿岩次之,多呈弱风化,磨圆较好,多为次圆~圆形,分选性较好,透水性强,石质坚硬。粒径组成:φ200mm占50~60%,200~60mm的占10~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