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UB码ECchapt09.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UB码ECchapt09

9. Turbo codes and TCM Technology [Turbo码、调制与卷积码的结合(TCM技术). ref, 吴伟陵, p306~316; 王新梅,p487~501;505~518] 9.1 Turbo codes 1993年法国人Berrou等在ICC国际会议上提出了一种采用重复迭代(Turbo)译码方式的并行级联码,并采用软输入/输出译码器,可以获得接近Shannon极限的性能,至少在大的交织器和BER(10-5条件下,可以达到这种性能。Turbo码的优良性能,受到移动通信领域的广泛重视,特别是在第三代移动通信体制中,非实时的数据通信广泛采用Turbo码。 1.产生背景 由于Turbo码的性能已逼近理论上最优的Shannon信道编码的极限,因此需首先简介Shannon信道编码定理。 (1)Shannon信道编码定理 1948年信息创始人C.E.Shannon从理论上证明了信道编码定理,又称为Shannon第二编码定理。它指出只要在信道中实际传输速率R小于信道容量值C,就可以在该信道中实现几乎无差错的传输。 Shannon等人的证明中引用了三个基本条件: ①采用随机编译码方式; ②编译码的码长L((; ③译码采用最佳的最大后验译码。 20世纪60年代后牛期,Gallager和Forney分别给出下列误码率的指数界: ·对于分组码,Gallager在采用随机码及最佳最大后验译码前提下,给出下列指数界: Pe≤e-LlEl(R) (9.1) 其中L1为分组码长,E1(R)0为可靠性函数; ·稍后,对于串接级联码Forney在采用准最佳的广义最小距离译码前提下,给出了类似的下列指数界 Pe≤e-L2E2(R) (9.2) 其中,L2为串接级联码码长,E2(R)为非随机级联码的可靠性函数; ·可见,只要当L1, L2((,则Pe(0,这说明构造足够长的编码,才是信道编码的发展方向; ·两者相比,E2 (R) E1(R),所以L2L1。 这说明随机编码效率要高于非随机编码,即使这样,级联的长码也是发展方向之一。 (2)目前实际工程中实现的信道编码 ①长期以来,由于译码的复杂度高,人们将构造信道编码的重点放在短码上,即寻找较简单可译码的短码结构,并使其具有尽可能大的最小距离,如分组码和卷积码等。 ②1996年,Forney首先提出利用两个短码串接构成串行级联码。 ·其典型形式是内码采用较简单的卷积码,外码则采用较复杂的RS码; ·其纠错能力亦为两者串联乘积,内码纠正组内(字节)随机独立差错,外码则纠正内码不能纠正的字节内、外随机与突发差错。 (3)关于最佳译码 对于数字通信,前面已指出,理论上最佳的译码准则是最小平均误码e准则,它可等效为最大后验概率准则,且在发送码元等概率条件下又可等效为最大似然准则,进一步对于二进制对称信道,还可等效为最小汉明距离准则。 ①就最大后验或最大似然准则而言,其译码复杂度一般为O(2k),O(2n-k),其中k为分组信息码元长度。可见要实现中等长度的最佳译码都相当复杂,几乎不可能。 ②从译码算法上看,到目前为止,工程上可用的最佳译码算法仅有约束长度较小(一般≤10)的维特比译码。 ③准(次)最佳译码大致分为两个方向:逐位软判决译码和逐字(组)软判决译码。 ④Turbo码采用的译码是1997年提出的计算每位码元最大后验概率的迭代算法,又称为BCJR算法。 ⑤采用Forney串接级联方式,虽然可由短码串接成长码,但由于码型确知,构造规则确知,一旦码率R接近信道容量C,其渐近性能都很差。即R/C(1时,Pe((,即其性能上仍存在着几乎不可逾越的鸿沟。 (4)级联码的软输出译码 ①理论与实际证明,软判决译码要比硬判决译码改善大约2 dB. ②所谓硬判决是指传统的两电平“0”,“1”判决,在低信噪比时判决,容易丢失有用信息;而软判决则是按m=2n的多电平判决。多电平数越多性能越好,但是实现设备也就越复杂,工程上只能取其折衷,即m=4或8即可。 ③传统的级联码典型结构如图9.1所示。 由图可见,译码时首先对内码卷积码、实现软判决译码,称它为软判决维特比算法。 ④为了改进级联码译码性能,最好让级联码中的外码也实现软判决,但是其前提是内码必须软输出,BCJR逐位码元最大后验概率迭代算法可提供软输出译码算法,这样外码可以从传统的RS码改为软入/软出的卷积码,又称为SISO译码算法。 ⑤再进一步,若能将外码的软输出译码反馈至内码输入端,则使迭代译码成为可能,但是现有典型串接式反馈方式是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