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 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 ;一、土壤一植物一大气连续体的概念 ;§1. 植物体内水分运输 ;将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土壤物理学、植物生理学、农田水利学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一直在通过各种途径致力于研究土壤与水、水与植物以及土壤、植物与水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已取得较大的进展。
把土壤一植物一大气当作一个在物理上统一的连续体系进行动态的、定量的水分研究,已30多年的历史。
Philip(1966)提出了较完整的关于SPAC的概念,认为尽管介质不同,界面不一,但在物理上都是一个统一的连续体,水在该系统中的各种流过程就象链环一样,互相衔接,而且完全可以应用统一的能量指标一“水势”来定量研究整个系统中各个环节能量水平的变化,计算出水流通量。这在土壤一植物一水关系研究方面是一次重要的突破。 ;在SPAC中,水分运动的驱动力是水势梯度,即从水势高处向水势低处流动,其流动速率与水势梯度成正比,与水流阻力成反比。由于在SPAC中各个部位的水流阻力和水势并非是恒定不变的,因而严格地说SPAC中的水流是非稳定流。但在实际中,忽略植株体内贮水量的微小变化,认为SPAC中的水流是连续的稳定流时,为分析提供了较大的方便,其水流通量Q可以用电学中的欧姆定律来模拟: ;即Van den Honert(1948)公式: ;蒸腾着的植株根部四周土壤的水势通常在0~-1.0MPa的范围内,叶水势通常为-0.2~-2.0MPa,
作物在严重水分胁迫下可达-3.0MPa,某些耐旱植物可能低至-5.0MPa。
若用方程ψa=RTkln(e/es) (R为气体常数,Tk为绝对温度,e/es为相对湿度)把空气相对湿度换算成相等的水势,则相对湿度在98%~48%范围内,相当于大气水势约为-10~-100MPa,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空气相对湿度往往低于48尹d,因此其大气水势还会低于一100MPa。由此可知,从土壤到叶片的水势降低约为1.0MPa或更少,但从叶到大气则降低几十甚至达100MPa。这表明,在植株的水分吸收和蒸腾这样一个耦合过程中的主要阻力是R叶-气 。 ;由于主要的、控制性的阻力在叶—气系统之间,这意味着,通过整个连续体的通量,主要决定于调节蒸腾的那些因素,包括供应水分汽化的能量。
然而,一般认为,根部阻力是导致蒸腾与根系吸水之间时间滞后现象的原因。这种滞后经常在迅速蒸腾的时期中引起叶片水分不足和气孔开度减小或关闭的现象。 ;二、水分运输方程
;运输途径的截面积,对木质部而言,是指导管的截面积;对细胞而言是指表面积;对土壤而言是主体介质的截面积,包括水孔隙和固态衬质,因为真实的导水孔隙面积很难测定。
J与传导系数K(m2·Mpa-1·s-1)的关系是:
式中的负号表示水流顺水势下降梯度而运动。 ;设导水率C(conductivity, m3·s-1·Mpa-1),则Q=-CΔψ;
导水率是导水阻力(R)的倒数,C+1/R。 ;三、SPAC研究的意义与应用 ;水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生态系统良性运转和农作物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不足,灌溉水量有限,此时不能追求单位面积产量最高,要实行有限水量条件下的非充分灌溉,做到节水增产。因此,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定量研究SPAC中的水分传输和调控机制,对于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SPAC中水分传输与能量交换的研究是国际水文计划(IH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联合国环境计划(UNEP)、全球水量平衡与能量平衡计划(GEWEX)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对于研究陆地一大气相互作用,地球气候和水圈的相互作用以及全球水量平衡与能量平衡等均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SPAC水分传输理论及应用的研究是一个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广阔应用前景的研究领域。 ;
Sexton等人(1974)提出的SPAC模型,其综合性较强,其中土壤水分再分布是用物理方法得到的近似值,作物蒸腾是用半经验公式计算的。这种模型可计算根系吸水速率和蒸腾速率,或可模拟根系层中的土壤水分运动及水在植物组织中的运转过程,这些预报结果可用于指导灌溉。;
SPAC理论在农田灌溉中的应用,在模拟预测田间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和作物蒸发蒸腾动态变化进行灌水预报,以及模拟冠层叶温或叶水势、气孔阻力的动态变化等的研究已有一定进展,但在田间水分的转化效率、节水灌溉指标体系、作物缺水信息及诊断和以节水高产为目标的农田水分管理与调控方面尚须探索和不断深入。 ;三、 合理灌溉 ;第一、种子萌发——分蘖前期
这一阶段为幼苗期,主要进行营养生长,特别是根系发育快 ,而蒸腾面积较小,因此,耗水量少,对水分需要量不大。
第二、分蘖末期——抽穗期(包括返青、拔节、孕穗期)
这一阶段小穗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