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新品种“江苏红”育苗与养成试验技术报告 (无图).doc

海蜇新品种“江苏红”育苗与养成试验技术报告 (无图).doc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21 海蜇新品种“江苏红”育苗与养成技术报告 东港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海蜇新品种“江苏红”育苗与养成试验课题组 二〇一〇年十月十二日 1.概述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隶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属,北自鸭绿江口,南至北部湾均有分布。 海蜇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是我国人民的传统食品之一,并且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无论是鲜食还是蜇皮、蜇头等加工品,都很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喜欢;海蜇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养殖前景广阔。东港市拥有港湾养殖面积约12万亩,具有发展海蜇养殖的自然条件,从2001年开始养殖海蜇,2002年养殖面积1.7万亩,2006年养殖面积7.2万亩,到2009年,短短九年时间,养殖面积发展到9万多亩,鲜蜇产量1万余吨,产值达1亿元。 海蜇养殖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等优点,海蜇已成为东港市港湾池塘最主要的养殖种类。养殖效益最好的池塘,仅海蜇亩产值就可达到5000元以上,是一项适合沿海农村发展的产业。池塘亩租金连年递增,从150元飙升至1200元左右,而且还在继续升高,在养殖面积及总产量都大幅度提高的大好形势背后却隐含着严重危机,平均单产低(2009年全市平均只有110kg),养殖亏损比例逐年增加,养殖风险迅速提高。究其主要原因,本地海蜇育苗用亲蜇来源于东港市盐场大圈,以后所使用的亲本均是它们的后代,经过多代池塘养殖后,近亲繁殖导致种质退化日趋明显,经济性状下降,表现在生长速度慢,抗病力差,病害增加,成活率下降,养殖成功率低,效益下滑,影响海蜇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可能重蹈河蟹养殖的覆辙。因此,海蜇品种引进选育改良已是当务之急。2010年,东港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东港市水产养殖开发中心在丹东市科技局、丹东市海洋与渔业局、东港市科技局、东港市海洋与渔业局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充分调查研究、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引进江苏海蜇(俗称江苏红)进行育苗和养成试验,解决海蜇种质退化问题,以确保海蜇养殖业健康发展。 江苏海蜇产于江苏沿海及附近海域,属于浙南??包括闽北)种群,是我国沿海最大的一个海蜇地理种群,该种群又包括了多个河口的小种群,遗传多样性丰富,而且红色海蜇比例高,生长速度也较快。 我们在江苏沿海万亩盐湖中抓捕亲蜇,繁育出海蜇螅状幼体,越冬后运回,进行海蜇苗生产。共运回螅状幼体附着基8000片,育出1.0~1.5cm的幼蜇4033万个。通过一年的养殖对比试验,证明江苏海蜇比本地海蜇生长快、抗病力强、病害少、成活率高、养殖成功率高、成蜇红褐色比例大等优点,在市场上格外受欢迎,售价高出10%左右。现阶段,应将其确定为我市主要推广养殖种类。 2.技术方案确定 根据课题特点及调研考察实际情况,确定试验研究重点:一是江苏海蜇育苗试验:利用江苏海蜇亲蜇繁育出的螅状体,培育出优质海蜇苗供应养殖户;二是江苏海蜇与本地海蜇苗室外暂养对比试验:研究适宜放苗温度、放养密度、代用饵料,提高暂养成活率,与本地海蜇比较;三是江苏海蜇与本地海蜇养成对比试验:本试验采用海蜇、缢蛏、中国对虾混养模式,研究生物饵料培养、代用饵料投喂、水环境调控、放苗时间确定等,并与本地海蜇比较。通过引进江苏海蜇育苗,解决海蜇种质退化问题;通过对比养殖试验,找出江苏海蜇和本地海蜇的优势、劣势,确定今后选种育苗的方向。 3.技术操作及日常管理 3.1江苏海蜇工厂化育苗 3.1.1亲蜇抓捕、产卵孵化及采苗 2009年9月抓捕亲蜇100个,采用帆布篓充氧运输。在室内池暂养,日换水两次,换水量40~60%,投喂卤幼。每天早晨亲蜇集中产卵,待池中达到设计的布卵密度(5~8粒/cm3)后移除亲蜇。受精卵在23~26℃、溶解氧4~6mg/l、盐度23~26‰、PH值8.0~8.2的条件下,经6~8小时,孵化出浮浪幼虫,再经过10~15小时培育,投放附着基(4只/m2)。 3.1.2螅状体培养、越冬及运输 浮浪幼虫经20多小时的浮游生活,逐渐变态为螅状体附着在人工附着基上,就开始螅状体的越冬前培育,投喂浮浪幼虫、轮虫及卤虫无节幼体,每天投喂1次,前期饵料量为幼体的5~10倍,中后期视螅状体色泽调整投饵量。前期不换水,中后期每天换水20~30cm。 11月份,水温降到10℃后将螅状体附着基移到室外土池越冬。越冬期遮光、及时扫雪、春节后打冰眼等。 2010年3月12日,从江苏省盐城市运进江苏海蜇螅状体附着基8000片,每片附着螅状体2000~3000个,总计约有2000万个。该螅状体产自万亩大盐湖中捕捞的亲蜇,种质特性接近自然海域的海蜇,近亲繁殖的可能性较小。采用汽车载塑料桶充氧运输,途中时间30小时,运输成活率99%。引进的螅状体放在东港市水产养殖开发中心所属辽宁省级海蜇良种场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