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文学修辞批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doc
HYPERLINK
PAGE
更多相关文档免费下载请登录: HYPERLINK -中文word文档库
第三章 文学修辞批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本文档由【 HYPERLINK 中文word文档库】 HYPERLINK 提供,转载分发敬请保留本信息;
HYPERLINK 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范文、教育、学习、政策、报告和经济类word文档。
a href=/word文档/a
适合于文学修辞批评的“修辞”概念
象许多最基本、最常用的词一样,“修辞”的内涵与外延都很难确定。不同的修辞学家可以从自已不同的理论立足点出发,对“修辞”这一概念做出不同的解释。在这里,我们有必要首先对一系列关于“修辞”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进行清理,为文学的修辞批评寻找一个比较恰切、方便的修辞概念,从而确定本书所谈论的文学修辞批评的明确所指,确定本书研究的问题的范围。
分析起来,对于修辞问题,在不同的修辞学家之间存在着以下一些分岐,为了使本书的论述不至于产生太明显的混乱,我们需要说明在这些分岐中我们使用的修辞概念的倾向性。
(一)修辞现象究竟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还是象语法一样,存在于所有的语言表达中。
传统的修辞理论倾向于把修辞现象看作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修辞被认为是对常规语言的偏离、修饰、调整。
早期引入中国的日本修辞学理论中,“美辞学”的理论观点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龙伯纯的《文字发凡·修辞》在确定修辞学理论研究的范围时就借鉴了岛村泷太郎的《美辞学》、《新美辞学》的体系;王易1926年的《修辞学》和1930年的《修辞学通诠》两部著作中也认为修辞学即美辞学,是美化文辞的学科。对于当时的不少学者而言,修辞指涉的是语言的文学表达方式,修辞学研究的重点是修辞格。后来有些学者认识到了将修辞学限定在“美辞学”的范围会限制修辞学家的视野,因而把包括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文学性表达与一般性表达的语言行为都纳入到了修辞学的视野,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修辞是一种语言表达的特殊方式”这一看法。陈望道先生的“消极修辞”、“积极修辞”的两大分野从理论上看涵盖了语言运用的全部内容,但是由于他对积极修辞的研究用力最勤,对语体的研究着力很少,加上过去美辞说的影响,仍然使一般人感到:修辞就是以修辞格研究为主的积极修辞。这种修辞观念在中国修辞学界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这样两方面的原因:首先,中国现代修辞学体系在初建时受日本的直接影响,而日本的修辞学则是从西方引进的。19世纪西方修辞学基本上是文学语言风格的研究,修辞格是其关注的核心内容,这使得日本学者最初把修辞学看作“美辞学”,进而影响到中国早期修辞学研究的取向。其二,中国自身有强大的诗文传统,修辞学理论的引入最初主要上是为了作文,特别是文学,这也很容易使中国的修辞学家把自己的视点锁定在“美辞学”上。
80年代以后,扩展修辞概念的研究领域已经成为学界的一种共识,但这种扩展也不是无限的。如这一时期中国修学界引入了零度与偏离这一理论模式,把修辞现象看成是对语言表达的常态(零度状态)的偏离。这种理论实际上也建立在“修辞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这一前提之上,尽管语言的零度状态可能仅仅是一种假定的状态。
然而,当代西方修辞学理论则强调从哲学的角度看待修辞问题。对它而言,语言作为符号,本身就是在以象征、比喻等修辞方式去重建外在世界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修辞性是语言最本质的属性之一,去掉了修辞性因素,语言就什么也不剩了。因此,修辞不是附加到语言表达上的因素,它就是语言本身。德曼在论述这一问题时采用了尼采的观点,认为“作为一门有意识艺术手法的所谓‘修辞学’的东西,在语言及其发展中,是作为无意识艺术的一种手法而存在的。……语言本身就是纯粹的修辞诡计与结果”,“语言就是修辞。”((美)保罗·德曼《解构之图》李自修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2月第一版,第147页。)另一个美国的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家米勒也说,“与其说修辞手段从正确使用语言中产生或转化而来,毋宁说一切语言开始就有修辞手段的性质;语言的实义或指称作用的概念,只不过是从忘记语言的隐喻‘根源’中产生的一种幻想”。((美)希利斯·米勒《重申解构主义》,郭英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第3页。)这种观点对传统的修辞观念构成了很大的挑战。
本书作者认为,从哲学上强调语言的修辞性是必要的。但哲学研究与语言学分析是两种不同性质、不同层面的活动。在具体的语言学分析中,为语言设定(假定)一个零度状态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样可以提供一个分析问题的支点。
文学修辞批评是以对文本的修辞分析为依托的,它更愿意为文学语言设定(假定)一个参照点(零度状态),相信文学语言是修辞操作的产物,是对语言零度状态的偏离(这相当于俄国形式主义者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