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明:一个人的精神要有滋养7-10大众日报.docVIP

朱晓明:一个人的精神要有滋养7-10大众日报.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 MERGEFORMAT 6 朱晓明:一个人的精神要有滋养 2015-07-10?来源:?大众日报 【 HYPERLINK /dzrb/PDF09.pdf ?查看PDF版】   朱晓明,江苏南通人,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副会长;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央统战部民族宗教局局长、副秘书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 周末人物·中国新闻名专栏   在中国,信仰不是一神教排他的、绝对的信仰,而是表示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提升和指引。不能否定“小确幸”给一般人带来的幸福感,但是也不能满足于这样的幸福感,还应引导人们把眼光放得更开阔一些。 □ 本报记者 卞文超   6月28日,齐鲁大讲坛第100期开讲。演讲嘉宾朱晓明,演讲主题: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精神。  ??周日的上午,空气开始变得炎热,山东博物馆一楼的学术报告厅里,观众陆续就座。讲坛的主办方工作人员最初没有料到,到讲座即将开始时,可容纳360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来得晚的观众只能站在过道里。   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精神?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萦绕在台上台下。在讲座末尾的观众提问环节,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拿过话筒,直接追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人生的意义说起来很复杂。人年纪越大越会思考这个问题。而现在人的寿命越来越长,退休以后尚有二三十年可以自主安排。这么长的时间,怎么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安身立命之处在什么地方?光是一天吃点喝点就完了吗?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什么?那就是,要有自己的意识。”   朱晓明的演讲风格平实清晰。对于人生终极关怀的问题,他以缜密的逻辑,从科学无神论的角度给出答案。不问鬼神,问苍生。“心大了,事就小了;心小了,事就大了。”随后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我们是没有信仰的民族吗?   民调机构盖洛普国际2014年底搜集数据,来自65个国家的63898人接受调查。宗教文化最浓厚的国家是泰国,9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信教。宗教信仰比例最低的是中国大陆地区,只有7%;同时有6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是无神论者。   这个调查结果显示,全球信仰宗教人数比例最高的国家是泰国,最低的是中国。   无神论者在中国仍是数量最大的群体。这意味着我们是没有信仰的民族吗?      记者(以下简称记):近年来,信仰成了热门话题,“信仰缺失”、“信仰危机”这样的词经常被提起。您怎么理解信仰?   朱晓明(以下简称朱):什么是信仰?《辞海》、《辞源》里解释,信仰是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    信仰是信任所在。而信仰和信任不同的是,信仰是人们对生活所持的一种长期和必须加以捍卫的根本信念,信仰回答的是人生关切最有深度的方面。   记:如果笼统地说,无神论者是没有信仰的,恐怕过于简单和片面了。   朱:无神论者不信仰宗教,并不意味着没有信仰。信仰这个词,在西方语境和东方语境里是不一样。在中国,信仰不是一神教排他的、绝对的信仰,而是表示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提升和指引。   方志敏烈士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绝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这表明了一个无神论者对信仰的坚定和执着。   有的学者认为,信仰不光是一种态度和立场,而且是一种和理性对立的思维模式。所以他们建议不要用信仰,用信念。但如果我们无神论者放弃了对信仰的阐释权、话语权,那么就会把信仰的话语权完全交给了有神论。无神论者也有精神追求。我认为信仰这个词还是能用在无神论者身上的。   记:宗教有特定的宗教仪式去完成精神的净化,比如礼拜,比如诵经等等。无神论者在日常生活中,怎样经营内心的世界?   朱:丰富精神的世界,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做,很多方式可以探索。   举个身边的例子,中国无神论学会成立于1978年,首任会长是任继愈先生。我们现在有个自发的读书会,叫继愈学社。在这个读书会里,我们隔一段时间就要交流,做研讨。这就是丰富我们精神世界的方式,使每个人的精神得到提升。   如果一个人只是做自己的工作,挣钱养家,而精神上没有滋养,生活就太枯燥了。读书会的形式不只是关起门来学习,而是有交流,有碰撞,保持精神世界的活跃和交流。   比如,我们讨论儒家是不是宗教,讨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一次讨论结束,把讨论的内容整理出来,再确定下一次讨论什么问题。这样滚动前进,不仅是交流,而且能总结研究心得。 “无神”和“多神”并存 是文化劣势吗?   中国有句俗话:进什么庙,烧什么香。这是我们的文化劣势吗?   从盘古开天地,到女娲补天,在中国传统神话中,人们崇拜远古祖先,但始终没有一个万能的、排他的造物主。中华民族虽然没有一个普遍信仰的宗

文档评论(0)

开心农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