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桃花源里话衷肠.doc
PAGE
PAGE 6
桃花源里话衷肠
明代中晚期之后,文人画与非文人画、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之间的界限逐渐淡化,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出现了文人画家职业化与职业画家文人化的趋势。由于政治环境的宽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随之转向,出现了崇尚奢靡的消费风尚和多元化的生活情趣。人们对书画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精英阶层,而是扩展到普通大众的层面。为了融入到时代潮流之中,文人画家跳出“以画为寄、以画为乐”的圈子,其创作开始从艺术市场的需求出发,直面现实生活,作品呈现出职业化的倾向。职业画家则通过对文人画的学习,以及与文人画家的交游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作品呈现出文人画的倾向。仇英的作品正是具有行利兼备、雅俗共赏的特点,从而能够兼顾士族文人与普通大众的审美趣味。
美术史上关于仇英绘画作品的记载十分详实,但关于其为人与内在文思却鲜有充分的解释。他出身工匠,终生以职业画家这一身份活跃于画坛。擅长临摹古画,颇富院体之“秀雅纤丽”气质,深受文人画家称道。根据姜绍书《无声诗史》记载,仇英临摹了几乎所有他能找到的唐宋作品,并且将它们做成“稿本”,以便将来能够应用到他的绘画成品之中。他善于摹古,而且几可乱真。顾复《平生壮观》云:“吾见其心师意匠,新新不穷,可谓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者乎。”可见仇英的作品亦有独创之处,而并非只专注于摹古。其作品具有雅逸的情致,表现出文人画之法,变换出精致、灵巧、秀逸的神韵。
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画家大多都创作过以桃花源为母题的作品。据统计,现存明代的桃源图题材画作共有36幅,绘制这些桃源图的明代画家共有20余位,身份不尽相同,其中既有文人画家如沈周、文微明等,又有职业画家如张路、仇英等。仇英桃源题材作品有十余幅,他所作桃花源景象并非仅仅对陶渊明文章进行图解,甚至没有涉及文章的任何一个具体场景,只是借用“桃花源”这个题目来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景。桃花一方面象征着极度超凡的美丽,一方面又代表至极的伤感沉痛,仇英几度绘制的关于桃源题材的作品是否也有如???的情怀,从他的作品中是可以寻找得到端倪的。
《桃源渔隐图》在构图、笔墨、色彩等方面运用得相当成功,物象精细入微,整体脉络十分清晰。左下角有款,安岐曾言:“每见十洲所作,凡临摹前人者,皆不书款。”由此可知,该作为仇英自创而非摹古。全画采用工致的笔法,大青绿着色,色彩饱和明丽。近景为坡岸树石,运用传统的山石勾勒手法,也融合了细密的皱法和墨色烘染,笔墨显得灵巧生动。色彩浓重艳丽,同时又不失淡雅韵味。一树盛开的桃花,繁密的草丛青苔,呈现出一个文人墨客隐遁的理想世界。若将此处近景比作会客时使用的客厅,无疑是好友们相聚的极佳场所。一艘游船驶过中景水面,三两高士在船上畅谈,随着观者的视线上移,会发现中景还有置于松树林中的房屋,似是仙人居所。松树与桃树交织分布,云气呈带状贯穿其间。中远景的屋舍更像是卧室或者内堂,属于更加隐密的,更加深入一层的境地,那里或许才是真正的远离人间烟火的神居所在,也是更幽深的精神家园。
与沈周、文徵明等文人画家所作的桃源图相比,仇英画作的最大不同之处便是画面中出现了大量云气,带有仙境意味与道教暗示。这些弥漫的云雾,使画面的桃源景色具有更加强烈的装饰趣味。如此之精细和繁杂的画面没有清晰熟练的工序是无法完成的,这得益于他早期的工匠生涯带来极好的艺术训练。远处山峦层叠,河岸隐去,云雾萦绕。
整幅作品构图繁密却又不失紧凑,景物安排错落有致,遒劲的古松,星星点点的桃花,游船、房屋、高士,云雾等,共同构成享受隐逸生活的大好去处。岸上的桃花是一种向往,它代表了身后更美好的世界,又诉说着现实中难以寻觅到精神家园的遗憾和哀伤。
仇英面对着这些场景,既是创作者,又是外来者,两种角色矛盾地重叠在他的身上。因此,在画面上既可以感受到他文质优雅的气息,细腻而敏感;又可以欣赏到工致秀美的技法表现,看出他竭尽全力想融入这个贵族阶层所做出的努力。全画在意境上属于“天工与清新”,色彩华丽而不艳俗,用笔工致而不呆板,似乎这些就是仇英脱去世俗气息的有力佐证。画中人物或泛舟江上,谈吐阔气,或静坐斋中,临溪抚琴,都显露出浓重的贵族文人的生活意味,而这显然不是以仇英本人为原型的生活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仇英就如同一个旁观者,只能远远地看着上层贵族的生活状态。通过艺术品交易或受聘驻府作画的机会,他或许能够进入到上流阶层的生活中去,与他们近距离地交流沟通,甚至成为关系密切的艺友。但是他毕竟出身下层,早年曾有过漆工经历,加之他所处的历史时期正是明朝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时期,这些都注定了他不可能逾越阶级的鸿沟,完完全全地被所有贵族文人所接纳,也就决定了仇英与上层文人贵族之间在心理上必然存在不小的距离。该作品正结合了桃花且美且悲的两个特点,既有仇英对于到达理想世界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