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海外中国电影研究的理论范式建构与流变(上).doc
PAGE
PAGE 19
海外中国电影研究的理论范式建构与流变(上)
海外中国电影研究自上世纪始,距今已走过50多年的历程,研究者从各自独立的零星式分兵作战到不断联合的团体协作,海外中国电影研究学术朋友圈已然成型;而以英语学界为代表的海外中国电影研究其理论范式也显现出越发明朗的轮廓与清晰的脉络,本文将以20世纪末英语学界在中国电影研究理论方面的探寻、整合、建构为主线,梳理呈现出一幅与本土研究相异的海外中国电影研究图景。
一、 理论译介与探寻
乔治?桑塞尔(George S. Semsel)、夏虹(Xia Hong)、侯健平(Hou Jianping)合编的《新时期中国电影理论导论》(Chinese Film Theory: A Guide to the New Era),1990年由纽约瑞爵出版社出版。首先,必须指出的是,这是一本西方学者编辑翻译中国学者研究中国电影的译著,它以译本的形式选择性的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研究中国电影所运用到的相关理论。这充分表明,西方学者在涉足中国电影研究这个领域的初期,对于来自东方的相异于自己的文化产品,运用什么方法去解读以及怎样解读,能不能用纯西方的理论去解读等问题并没有明确的先入为主的态度,他们试图尝试着参考中国学者对中国电影研究的成果,以指导、丰富、完善自己的研究。本书的主编者乔治?桑塞尔教授具有在美国俄亥俄大学教授电影与文学40多年的经历。他在1984-1985年间来到中国,并在文化部下属的中国电影进出口公司从事中国电影产业相关的工作。与中国的深厚渊源以及丰富的电影学研究和从业经验,促使他与另两位华人学者合作编译了这本英语世界第一部有关新时期中国电影理论的作品。
乔治?桑塞尔首先在本书开篇界定了研究的范围“新时期的中国电影理论”,也就是说本书针对的是20世纪80年代所兴起的中国学者研究中国电影所运用的相关理论。《新时期中国电影理论导论》的编者们根据中国电影的一般主题将书中的文章分成了几章。多位作者参与了编写,他们的文章具有较深刻的见解,探讨了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理论,并基本代表了当时中国专家学者们的最新和最高的研究状况。比如,白景晟写的《扔掉戏剧的拐杖》(“Throwing Away the Walking Stick of Drama”)以及张暖忻和李陀写的《论电影语言的现代化》(“The Modernization of Film Language”),这两篇重要文章的主旨核心是倡导中国电影的去戏剧化问题。张骏祥关于电影文学性问题的探讨,在中国电影界引发了长久的、可以说至今仍未有定论的争论,因此,也是极具开创性的。朱大可著名的批判谢晋导演电影模式的文章,也是当时在中国电影学术界激起千层浪,其研究的影响也延续至今日,成为被广泛引用的研究谢晋的必谈之作。此外,“革新”这个关键词也是书中其他几位研究者围绕探讨的核心话题,例如,邵牧君的《中国电影革新之路》(“The Road of Innovation in Chinese Cinema”),袁文姝的《电影传统与革新》(“Film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都是围绕中国新时期电影应该如何改革发展的问题展开。最后,陈犀禾的文章《影戏:中国电影美学与他们的哲学文化基础》(“Shadowplay: Chinese Film Aesthetics and Their Philosophical and Cultural Fundamentals”)应该是全书最具中国风的亮点,追溯了电影作为影戏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发芽的发展历程,并提出了中国电影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美学传统和和蕴藏的哲学基础。
但是,顶尖中国学者的代表性研究,如电影中的戏剧性、电影中的文学性以及与文学的关系、电影对于历史国族建构的影响等;及其所运用的的理论方法,对西方学者来说并无太多新意,因为其中大多数都是在运用西方电影理论来解读中国影片或是评论中国导演。此外,由于版面的限制以及整体规划编排的需要,对于部分学者的论文研究,乔治?桑塞尔等删除了其中的些许内容,甚至还包括整段删除。在删除的内容中,包括许多中国历史信息和具体例子,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实际上已改变了原文章的意思或删除了一些论点论据,并必然会导致缺乏中国背景知识的西方读者产生歧义或误读。比如,在编辑袁文姝的《电影传统与变革》时,他们就删除了部分段落,在删除的内容中,有关于中国的史实梳理与叙述,这必然会影响读者对于袁文姝观点的深度理解;在编辑邵牧君的《中国电影变革之路》时,编者又删除了邵牧君有关反对资本主义的政治言论。因此,西方读者和研究者们读到的并不是原文的完整翻译。
即使有上述瑕疵与不足,《新时期中国电影理论导论》作为英语世界第一部引介翻译中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