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渭河,孕育出绚丽的华夏文明.doc
PAGE
PAGE 14
渭河,孕育出绚丽的华夏文明
渭河,从渭源发端,流经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陇西、武山、甘谷、秦州、麦积,在陇山与秦岭的夹峙下,冲出宝鸡峡,行向一片坦荡的关中平原,最后在陕西潼关汇入黄河,蜿蜒奔流了800多公里。在中国的中部腹地形成了一条由西向东的生命线,滋润两岸,造福秦陇人民。
渭河,黄河最大支流。这条河不算长,也不算大,但却连接着整个华夏文明的悠久历史,收藏着古老的文明和深邃的文化。有人这样说:“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很多大的文化的兴起,就是围绕着渭河这条文化中轴线来进行的。毫不夸张地说,古代华夏民族最鼎盛周秦汉唐的辉煌,就是渭河流域孕育出的绚丽华章。”
为实地探访渭河两岸久远的历史文化、多彩的地理风貌、丰富的史前文物遗存,亲身体验一下渭河与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网状分布情况。7月18日,第十次玉帛之路(渭河道)文化考察团从兰州出发,经临洮,前往渭源县,开启了此次渭河流域的田野考察之旅。
再识渭源
十几年前,我曾到过渭源县,那时刚参加工作,只是单纯的景点游览,没有深入的文化探究,更不知渭源与渭河的关联。
当日下午,抵达渭源。首先参观了渭源县博物馆,随后举行主题为“探寻华夏文明脉络,助力敦煌文博盛会”的文化考察活动启动仪式。以此来响应今年9月将在敦煌举办的“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也是提前为文博会预热,营造良好节会氛围。同时,经过专家考证、梳理总结,为甘肃文化资源发掘新的亮点。
近年来,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在国内外学术界、文化界的影响与日俱增,已经成为甘肃乃至全国的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前九次玉帛之路考察,分别在河西走廊、草原道、关陇道进行了田野实地走访。每一次考察中,专家学者们大量手记与随行记者同步直播报道,形成了一个集国内著名专家学者、丝绸之路上唯一品牌杂志和甘肃省有影响力的新闻网络媒体“三位一体”的优势组合,将采访成果快速呈现给广大网民,效果显著。
在启动仪式上,各位专家学者对此次考察充满了信心,各抒己见。著名学者、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叶舒宪说,正是顺着黄河及其支流渭河、泾河的流向,夏、商、周、秦四大王朝中的三个,先后入主中原,见证了渭河流域孕育文明的重要意义。在商代之前,中国的交通主要靠水运,如果存在一条中原和西域相连接的线路,主要是水路,就是渭河。可以说,一部渭河传,半部中国史。
虽然初到渭源,但对渭河有很深研究的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朱鸿说,渭河源于此,百回曲折,冲积了关中平原,周、秦、汉、唐在那里建都。渭河流域不仅仅是西玉东输的线路,不同文明在此传播,它是最密集的流通管道。齐家文化向中原的推进过程中,同时也增强了文明的提升。
渭源县当地学者也讲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县志办王枝正讲述了自己与玉有不解之缘的故事:小时候,家里祖传留下个玉璧,经常拿到手中玩,爱不释手。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工资每月70元。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因经济拮据,在困难之际,就是这块玉卖了600多元,成就了好的姻缘,带来幸福与快乐。
在渭源,既有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饿死之地的首阳山,也有九峰拱抱、状若莲花的莲峰山。为迎合旅游大景区建设,莲峰山现更名为首阳山。
也许早年来过,比较了解,有亲切感,我们还是习惯称之为“莲峰山”。山上有棵“马武挂鞭”树,距今已有1900多年。相传,东汉扬虚侯马武征西羌时,被此山此景所迷,曾屯兵于此。离山顶不远,有棵四五人合围、数十米高的千年古松,据说就是他当年憩息挂鞭之处。有诗云:“莲峰时飘秦汉雨,劲松曾悬马武鞭。”我们登临山顶,看到这棵大树斜卧在半山腰。由于树龄太过久远,树枝已干,树心腐空,今年6月20日,被雷电击中而倒,树顶砸中几间房屋,所幸无人居住。
莲峰山顶有一座清朝建筑的八卦楼和大雄宝殿。大殿是由一位山上居住的宋姓尼姑通过化缘筹集资金修建而成的。早年见的时候她60多岁,如今问及已是八十有二了。
今日登临莲峰山,故地重游,想起了明末清初陇西诗人王了望的佳句:
一别此山便几秋,能期今日喜冈游。
最惭林外僧归路,踏剩松花总不收。
诗人对莲峰山的流连之情溢于言表,我亦有相同的心境。
在渭水源头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感受到了远古文化的灿烂辉煌。在这里,可以吟唱着伯夷、叔齐隐逸的《采薇歌》,遥望山梁上逶迤雄浑的秦长城,游走于渭水河上的灞陵桥,别有一番享受。
渭水源头
19日上午8时,考察团一行前往渭水源一探究竟。虽然渭河出在渭源,但具体的源头出自何处,却众说纷芸。目前广泛的有三源说:居中是发源于县南五竹山(豁豁山)的清源河,南源是发源于锹峪峡的锹峪河,北源是发源于鸟鼠山的禹河。不过,我们的第一个目标却是五竹寺。
昨日还是滂沱大雨,山川雾气缭绕。今日晨起却是碧空如洗,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