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大序》的文化基质和其成因.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大序》的文化基质和其成因

PAGE 1 PAGE 6 《诗大序》的文化基质及成因 兰保民 【内容提要】本文从历史文化维度和主体维度揭示汉代《诗大序》诗学观念的文化基质及其形成的文化动因。本文认为,《诗大序》“吟咏情性以讽其上”的诗学观念具有本体论和价值论的内在矛盾,但是在经学话语体系中,这一矛盾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它是汉代士人在话语建构过程中所达成的官方意识形态和士人话语权力的相互妥协在诗学领域内的具体体现,是经学时代的特殊的美学产儿。 【关键词】 《诗大序》 诗学观念 文化动因 汉代《毛诗大序》所提出的“吟咏情性以讽其上”和“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学观念,对中国古典诗学影响深远。它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发自人的心灵,外部世界所引起的内心的感触,形之于文词音律,就是文学。这一本体论具有非功利性、无目的性和自然本真特点的。但是,在后半个命题中,“讽其上”、“止乎礼义”的价值论,显然具有十足的工具论和目的论的意味。这样两种矛盾尖锐的诗学主张,为什么在汉代竟然这样巧妙的粘接到一起了呢?这一矛盾的出现及其最终所达成的妥协,体现了汉儒怎样的入世方式和文化策略? 要想探讨这一问题,就应当首先弄清《毛诗序》的产生年代。近人罗根泽、李泽厚等本范晔《后汉书》而持东汉说 见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第74页;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573页。 ,并不能令人尽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参考诸说,定《序》首二语为毛苌以前经师所传,以下续申之词为毛苌以下弟子所附”。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五经部十五诗类一《诗序》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第一一九页。 这一论断,较之其他诸说,显然融通得多。陈允吉《〈诗序〉作者考辨》认为:“《诗序》非一人一时之作。论其大概:序首二语,为毛亨以前经师所传,以下续申之词,为其后治《毛诗》者补缀而成。于西汉末年平帝时《毛诗》立于学官之前,今所见《毛诗序》基本规模,大抵已具。” 陈允吉《〈诗序〉作者考辨》,载《中???文史论丛》1980年第1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85页。 “卫宏所作之《毛诗序》,当为另一篇,已在南北朝后期亡佚,与见存郑玄之《毛诗序》无关。” 陈允吉《〈诗序〉作者考辨》,载《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1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85~186页。 笔者原则上支持陈氏的观点。考之于西汉经学旨趣与诗学主张的学理上的联系,我们也认为,《毛诗序》中的《大序》不可能是先秦的产物。它是秉承了前代文化遗产,并吸取西汉今文经学的精神营养而形成的诗学新生儿。其精神源泉绝不是东汉时期风气蔚然的古文经学,而是今文经学的余韵流风。 我们的立论可能有一个问题会引起疑问,那就是,行文中所论及的学术建构,主要是今文经学的,而《毛诗》则是古文经,这在论证上就显得好像不能顺理成章。我们认为,虽然《毛诗》是古文经,但《诗大序》却散发出浓郁的今文经学气息。故而可知它所呼吸的是今文经学而非古文经学的学术空气,虽然它有可能出自古文经师而非今文经师之手。理由有六:首先,我们认为,一个时代自有其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话语,并会衍生出意趣相近的诗学话语。东汉的代表性学术话语是古文经学,它衍生出的诗学话语是王充“尚真”、“重用”的观念,而不是《诗大序》的诗学观念。其次,西汉今文经学家的诗学观念与《诗大序》可谓如出一辙。如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说:“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故声发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肤,臧于骨髓。”(《汉书·董仲舒传第二十六》,第二四九九页。)再次,虽然作为今文经的三家诗中,《齐诗》《鲁诗》已亡,但从残存的《韩诗》来看,其基本腔调与《毛诗序》却是大同小异。(可参阅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卷,第77~78页。)复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邱光庭《兼明书》举《郑风·出其东门》篇,谓毛传与《序》不符。曹粹中《放斋诗说》亦举《召南·羔羊》、《曹风·鸤鸠》、《卫风·君子偕老》三篇,谓传意序意不相应。”(《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经部十五诗类一《诗序》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第一一九页。)可见,《诗大序》与作为古文经的《毛诗》意趣并不相同。又次,我们还认为,西汉虽然有今古文之争,但那只是属于学术和小团体利益上存在的分歧,如争立学官和争弟子员的多少等,而士人群体内部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在对大一统政权的态度上,是比较统一的。这种统一性就催生了《诗大序》中“讽谏说”。此外,今文经学在西汉是官方学说,这就不可能不对未立于学官的《毛诗》产生观念上的影响。 如所周知,汉初的统治者大都不太重视文术。但是,要想确立并巩固既存的统治秩序,没有士人的参与是绝对不行的,秦皇“以吏为师”,轻儒重法,结果身死国灭,就是实践上绝好的证明。于是,至武帝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