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台湾的防军.docVIP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末台湾的防军.doc

清末台湾的防军 官方的主要武力是八旗与绿营。八旗自顺治元年(1644) 入关后,已不堪作战;绿营在咸丰以后,也出现疲态。此时清廷必须要另成立一支军队,用以应付接连不断的战争,于是遂有防军的兴起。何谓防军? 根据《清史稿》的解释,指的是湘、淮军与各省绿营模仿他们新组的练军。① 湘军在咸丰二年(1852) 成立,之后为转战南北所需,人数一度多达30 余万,但同治三年(1864) 克定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城后陆续解散。到了同治五年(1866) 只剩10 余万人,这当中以左宗棠麾下的2 万人最重要,并且曾经移驻台湾。② 咸丰十一年(1861) 福建延建邵道李鸿章承兵部侍郎曾国藩之命,在安徽省安庆组织淮军。此后淮军在李鸿章的领导下独树一帜,并且在同治五至七年平捻战争中表现突出。淮军全盛时达200 营以上,人数有10 余万。③ 光绪以后李的门生部将均占居重要军职,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势力,遂被称为“淮系”。其中与台湾相关者为铭字营统领 ①赵尔巽等:《清史稿》卷132 ,“志一○七·兵三”,中华书局1998 年版,第1046 页。 ②皮明勇:《湘军》,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280 —289 页。 ③ 田玄:《淮军》,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132 —139 页。 刘铭传、武毅铭军统领唐定奎、武毅军统领聂士成等部。① 同治二年(1863) 直隶总督刘长佑,奏准直隶绿营仿湘军营制整编;同治四年(1865) 兵部、户部诸臣会议选练直隶6 军,始定练军之名,于是各省乃接踵组织练军。② 台湾绿营部分额兵也裁改成为练军。此外,与台地最相关者,还有闽、粤二地的练军。防军的出现,对清末的兵制有极大的影响。由于它是旋募旋散,军饷又多从厘金自理,因此给予统兵者相当大的权力,间接也造成各地将领拥兵自重的情况。而早期对防军的记录或描述,以清末王 运的《湘军志》、王定安的《湘军记》,以及梅英杰的《湘军人物年谱》最为重要。③ 之后的讨论多延续传统志书的写法,例如:胡耐安的《新湘军志》、郭振墉的《湘军志平议》、朱德裳的《续湘军志》。④ 近年的研究则深入讨论湘军的饷源、区域社会中湘军扮演的角色。⑤ 在两岸研究成果方面,对防军研究的第一人首推罗尔纲。1950 年代以后,罗氏从绿营兵制的研究,转向对湘军的讨论,且对清末武备制度的发展做了系统的研究,先后完成《湘军兵志》、《湘军新志》和《晚清兵志———淮军志》。⑥ 1960 —1970 年代,台湾学界跟进美国学界讨论中国近代史的趋势,加强对中国“近代化”、“挑战与反应”等议题的讨论。其中对于军事史的研究,以王尔敏最具代表。王氏的讨论对象为湘军、防军、练军,著有《淮军志》、《清季军事史论集》等论著。⑦ 1980 —1990年代,大陆学界再针对防军作更深入分析,议题扩大为各军对洋式武器的操作、洋将的任命、从淮军到淮系的形成、练军的出现等。代表学者有皮明勇、田玄、马昌华。⑧ 2000 年以后,始有学者对清末台湾的防军进行初步探讨,可是对象仅限于东部地区———宜兰、花莲、台东。⑨从上述可知,虽然学界对于清末防军制度的研究,已有一定的累积,但是对于区域性研究,特别是以省为对象的探讨,却少有成果。事实上,防军在同、光时期对于台湾军事与社会的影响均十分深远。自从同治八年(1869) 台湾绿营实施“裁兵加饷”的政策后,戍台的14000 余名班兵,骤降至7000 余名,显示出绿营对台湾防卫的重要性大减。此防御的空缺,当然就由逐渐移防,且人数不断上升的防军递补。光绪元年(1875) 以后台湾实施“开山抚番”政策,清廷准备以武力的方式,对付不肯就抚的高山原住民,此时防军又扮演攻击的主力。光绪十一年(1885) 台湾建省,首任巡抚刘铭传看重防军坚实的战力,遂要台湾部分团练模仿防军营制改编成“土勇营”,一起投入开山抚番的战争。简言之,清末台湾20 余年(1869 —1895) 军事的发展,防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对象,而这也是本文的研究动机与目的。 ①陆方、李之渤:《晚清淮系集团研究———淮军、淮将和李鸿章》,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第94 —108 、217 —246 页。 ②王之春:《清朝柔远记》,中华书局2000 年版,第384 —385 页。 ③王 运:《湘军志》,台北,成文书局1968 年版;王定安:《湘军记》,文苑书局1964 年版;梅英杰:《湘军人物年谱》,岳麓书社1987 年版。 ④胡耐安:《新湘军志》,台北,志传书屋1969 年版;郭振墉:《湘军志平议》,岳麓书社1983 年版;朱德裳:《续湘军志》,岳麓书社1983 年版。 ⑤叶龙彦:《湘军饷源及其运用》,台北,嘉新水泥文化基金会1973 年版;王继平:《湘军集团与晚清湖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

文档评论(0)

开心农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