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工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化学化工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pdf

化学化工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化学化工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化学化工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化学化工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化学化工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一、学院简介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是我国最早设立的化学院系之一,始建于 1920 年,后经中央大学 化学系和金陵大学化学系合并而成,1993 年成立化学化工学院。学院下设化学系、高分子科 学与工程系和化工系;现有教职工 230 人,其中中科院院士 6 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 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 5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3 名,博士生导师 74 名、教授 79 名。在籍本科生 900 多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700 多人。学院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 仪器设备和极其丰富的专业图书资料,学院图书馆藏书量 15 余万册,在全国化学类图书馆中 名列前茅;总面积 2.8 万平方米的化学楼和实验楼为教学科研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学院现有六个二级学科,其中四个为国家重点学科。学院正在积极参与“南京微结构国 家实验室”筹建工作,拥有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命分 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 863 计划新材料 MO 源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表面和界面化学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亚微观固态化学研究所、分析科学研究所、 应用化学研究所、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化学生物学研究所、药物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工 程材料研究中心和分离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单位。学院是全国最早批准的化学一级学科博士 授权点单位和国家最早设立的“基础学科(化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学院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严谨的治学传统和踏实的工作作风,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 有 40 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先后在此学习或任教。学院近年来承担和完成了一大批国家科研课 题和科技开发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荣获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及省 部级奖励 70 余项。在 2002 年由“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进行的首次全国一级学 科评估中,学院的化学学科名列全国第二。学院已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人才培养和科 学研究基地。 学院注重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多所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 建立了长期的交流合作关系,成功主办了一系列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邀请包括诺贝尔奖 得主等国际知名学者来院讲学或开展学术交流,每年均有多人次应邀赴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 议。 在新的世纪,学院将继续弘扬传统,开拓创新,朝着研究型、国际化的目标迈进,争取 早日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二、学院本科培养目标和思路 1、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植根于南京大学文、理、医、工多元学科环境之中,化学化工学院长期以戴安邦教授所 287 倡导的“化学教育既传授知识和技术,更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的 全面化学教育准则为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 以培养基础 厚、知识新、素质高、能力强的理科一流人才为首要任务,在注重化学学术探索与领导能力 培养的同时,还注重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分流培养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使得他们既拥有宽阔 的国际视野与仁和的人文精神,还具有突出的综合能力和领导才干,着力为学生本科毕业后 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全方位的坚实基础。 2、本科人才培养思路 按照南京大学“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和创新性人才培养 的要求,学院坚持重视教育教学质量,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的培养,同时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之路,本着拓宽口径、鼓励交叉、多次选择、逐步到 位的精神,构建个性化、多模式的人才培养体系,经过长期实践,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逐 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思路为: (1)推进通识教育,注重内涵建设:前期构筑宽厚基础,施行通识教育,后期优化专业 教育,注重学科交叉与研究性教与学。加强数学与计算机基础课程。优化课程教学资源,提 升课程品质,开设多类型新生研讨课与名家讲堂。 (2)增强计划弹性,促进自主学习:逐步引进信息技术改造课程,加大学生自主学习份 额。根据专业准出标准,适度压缩必修课程的总学分,提高选修课程比例,增强教学计划弹 性,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鼓励学科交叉,按照化学学术类人才与交叉复合类人才 等不同类型的培养需求,设计多元化课程,实现目标导向教与学。鼓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yongwxiaj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