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程颢;一、宋明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三教合一
1、两汉以来,儒学占据了统治地位。
2、魏晋南北朝儒学面临严重挑战;
原因:①社会动荡不安;
②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自孔子到董仲舒,多伦理原则和教条,思辨性、理论性较弱。——最主要)
3、三教之间相互吸纳渗透
4、隋唐时期“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
(1)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2)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
5、儒学复兴运动——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韩愈率先提出;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一、三教合一;山西恒山悬空寺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它修建在悬崖峭壁间,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道教在民间传播;应运而生;宋明理学
1、“理学”的概念;1、理学的产生
(1)原因:
①社会政治根源:两宋时期,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维护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
②魏晋以来,三教合一,儒学吸收佛、道有益成分,发展为更为理性、思辨化的新的儒学体系;
③儒学的复兴和疑古惑经的环境 。
④宋朝建立,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在此基础上,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引人注目。
(2)条件:
①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②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并不低。
③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宋明理学;一、程朱理学;一、程朱理学; 二、陆 王 心 学;陆王心学本原: “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寻找,提出“心即是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故把其思想称为“心学”。;派别;;二、宋朝的程朱理学;4、朱熹;2、陆九渊: “心即理也”,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1、实质:;①思辨化的儒学。把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②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儒学。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
③融合佛老的儒学。;??宋明理学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1、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的原因是
A、统治者反对儒学
B、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C、佛教占统治地位
D 、儒学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是
A、禅宗 B、理学 C、心学 D、道学
;3、关于宋代理学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从本质上讲是儒学的新发展
B、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是两程一朱
C、是儒学吸收道、佛两教的产物
D、程朱理学在宋代就确立了统治地位
4、“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主要指
A、儒家道德伦理 B、自然规律
C、人的良知 D、上天的意志
;5、下列宋明理学家中,提倡“去人欲,存天理”
观念的是
A、朱熹 B、程颢 C、周敦颐 D、王守仁
6、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
他应该会回答下列那一叙述: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7、从某种意义上说,理学和心学
A 、内容上是相同的
B、本质上是一致的
C、观点上是一致的
D、存在时间相同
;8、佛教能在中国广为流传,但始终没取代儒家
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
A、儒家思想是整个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儒家思想不断改造完善,一直能够适应加强
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儒家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了人民的拥护;9、对宋明理学地位及影响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
B、将儒家思想发展成为集政治、哲学、伦理
道德等于一身的庞大的思想体系
C、宋明理学的适应新时期维护君主专制的需要
而形成的
D、对中华民族性格和人的发展没有积极作用;10、朱熹说:“......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
(理)而为地,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
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此话主要
是
A、从统治者的角度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