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岳麓版史一轮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 选修1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综合评估测试 Word版含解析2014届高三岳麓版历.docVIP

2014届高三岳麓版史一轮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 选修1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综合评估测试 Word版含解析2014届高三岳麓版历.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4届高三岳麓版史一轮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综合评估测试Word版含解析2014届高三岳麓版历史一轮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综合评估测试Word版含解析

阶段性测试题二十二(选修一 综合评估测试) 本卷共6道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9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1.(2013·邢台)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后人一直存有争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韩非子·和氏》 材料二 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今有法曰:斩首者令为医匠,则屋不成而病不已。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而以斩首之功为之,则不当其能。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故曰:二子之於法术,皆未尽善也。” ——《韩非子·定法》 材料三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 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亡……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桓宽《盐铁论·非鞅》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述商鞅变法采取的变法措施。(5分)韩非子对其措施有何评价?(4分) (2)据材料三,概括大夫和文学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评价,并推测著者桓宽对商鞅的态度。(6分) 【答案】(1)措施:什伍连坐;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奖励耕战;按军功授爵。(5分) 评价:商鞅变法使秦国富民强,但按军功授爵存在缺陷。(4分) (2)大夫: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和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基础。 文学:变法导致秦朝迅速败亡。 桓宽:对商鞅持否定态度,故名“非鞅”。(6分) 2.(2013·银川一中)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 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二者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8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和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评析这一立足点转变的原因。(7分) 【答案】(1)同:都认为孝文帝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功,促进了北魏政权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加速了向汉族封建王朝模式的转换(或汉化、封建化都可)。(2分) 异:材料一认为孝文帝改革过大于功,改革中蕴含着危机;(1分)盲目的汉化的过程中鲜卑族的勇武之风变为汉族的文弱之风,激化了内部矛盾,是导致北魏政权由盛转衰的根源,加速了北魏的衰亡。(2分) 材料二驳斥了孝文帝改革导致北魏衰败的观点,认为孝文帝是历史上的大改革家;改革功大于过,改革革除了鲜卑陋习,促使北魏走向文明和强盛,促进了北魏融入中华民族的进程和北方的民族融合;改革是隋唐制度创新的源头,对中国发展贡献巨大。(3分) (2)立足点:材料一以汉族为中心,站在鲜卑文明发展的角度;材料二站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角度。(4分)原因: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倡导五族共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一律平等,这些思想必然反映在民国的教科书中;中华民族的观念逐渐形成,历史教科书负有建构中华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历史使命。(3分) 3.(2013·淄博一中)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青苗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说取息是不得已的,“然二分不及一分,一分不及不利而贷之,贷之不若与之。然不与之而必至于二分者,何也?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然而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广之,以待其饥不足而直与之也,则无二分之息可乎?” ——摘编自叶坦《大变法》 材料二 在王安石诸多的变法内容中,青苗法一直是变法派执意坚持,反对派坚决反对,争论最久、斗争最烈的法令。自熙宁以降,对青苗法一向有“惠民”和“害民”两种意见。 ——摘编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anqlud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