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调动草原文化在乌拉特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因素.doc
PAGE
PAGE 6
调动草原文化在乌拉特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因素
摘要: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了国家及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及形式,根据乌拉特地区自然环境及经济发展等现状,依托乌拉特文化研究成果,挖掘草原文化中生态文化价值,发挥其在乌拉特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以实现文化-生态-经济多赢的绿色产业结构。
关键词:草原文化;乌拉特地区;生态文明;经济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012-02
1.引言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推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生态建设与修复中,要以自然修复为主,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乌拉特地区处于内蒙古中西部以牧为主的农牧交错带,属半干旱草原,草原面积广,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土壤贫瘠,植被稀疏,风力较大,多旱少雨,属生态脆弱带,加之近年开来矿力度大,草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但人文条件优越,多民族聚居,迁入人口多,乌拉特草原文化底蕴深厚。
在这样的地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兼顾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制定长远的自我恢复型经济,扬长利短,发挥乌拉特草原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带动经济、社会协同发展。让经济与文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实现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化就是人类克服生态危机的新的文化选择,是人类生态智慧和文化积淀的结晶,是人类认知自然、感悟自然、尊重自然、回归自然的共同成果。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基础和支撑,生态文明是生态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优秀成果。生态文明秉承生态文化的价值取向,批判地吸收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积极成果,倡导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从而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挖掘、培育、弘扬生态文化。草原文化从根本上说一种生态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
3.乌拉特地区的草原生态文化内涵
3.1物质层面的生态文化内涵
3.1.1生产方式
蒙古民族先民以驯养牲畜为主。实行轮牧制,把草场分为四季草地(春夏秋冬四个营地),如夏季营地放牧一季后,第二年夏季才可进行放牧。“走敖特尔”(或称走场)作为轮牧的补充,是选择无人占有或多余草地上进行游牧。游牧人将人畜一草这三个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基本要素极科学地协调起来,并对此有着并不亚于当今生态学理论的认识。一定面积的草场养活多少头牲畜、多少头牲畜能养活一口人;一年中不同的季节牲畜在什么样的草场采食最好,草场之间多长时间轮牧一次最佳,什么情况下需要实行定期轮牧,什么情况下“走敖特尔”。这种游牧方式有效地实现草地休养生息。
3.1.2生活方式
蒙古族先民巧妙地运用了“人-畜-草”相互依赖的生态循环链,“人靠牲畜生活致富,牲畜靠草场生存繁衍,草场要靠人的意识保护和必要的游牧得到改善,而改善了的草场又反过来为人们的更好生存提供了最为基本的生态前提条件”。对于游牧生活的衣食住行而言,牛羊肉、奶食品等是蒙古人主要饮食,而且是无污染的天然绿色食品,皮革、绒毛是蒙古人住、穿所用的原材料,牲畜的粪便是蒙古人重要的能源燃料,也是保护草场必不可少的有机肥料。制作毡房不用整棵树木,而是用树枝,对森林不会构成破坏,采用圆形及流线型,简易轻便。畜圈一般也采用圆形构造,避免圈内形成死角.减少外来攻击,从数学角度(相同周长下,圆形面积最大),材料利用率最大。这种设计对环境的反作用力也最小。草原上嘞嘞车轱辘采用木质材料,对草地的碾压损伤小。蒙古族在河水、井水里不准扔杂物,不准在敖包周边地区扔垃圾等禁忌都严格地规范着人们的言行举止。
蒙古族先民对待野生动物方式极其符合生态位原理及生物链规律,他们利用天敌维持物种平衡,如竖立招杆,招猛禽来灭鼠。禁止捕杀野猪、鹿、獐等动物,保护天鹅、鹘、鹤等飞禽。狩猎有严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