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的声-光传播.ppt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海洋中的声-光传播

第十章 海洋中的声、光传播;1 海洋声学;;1.2海洋声学研究内容;1.3 海水中声能的损失;1.3.1海水的声吸收 海水声吸收是将声能变为不可逆的海水分子内能,声在流体介质中的传播过程近似地认为是绝热过程。 根据弹性理论,纵向应力由切变和压缩应力组成,声波对介质状态的扰动直接由压力变化引起;或者是由于体积变化时相伴生的温度升、降所致。流体介质存在粘滞性与导热性,介质因压缩变形而引起声能耗散称为机械能耗散。动态压缩时,分子间的非弹性碰撞使部分声能转变为热能,通常称这部分声吸收为由分子过程引起的声吸收。 ;1.3.2海面波浪的声散射 如果海面平静如镜,可以看作理想的声反射面。声波在其上反射后,只有相位变化没有能量损失。 波动的海面有大量的气泡和浮游生物,既是声的反射界面又是声的散射体。 海面波浪可看作两部分叠加,即周期波(或准周期波)和随机波的叠加。 用周期、波长和波高等量描述波浪的特性,同时也用随机过程的能量谱的概率密度分布、方差、相关函数等描述波浪特征。 声波入射到具有波浪的海面即相当于入射到周期变化的不平整表面,因不平整性、气泡和浮游生物的散射,一部分声能弥散到其它方向而损失,只有那些遵从折射定律的声波到达接收点。 所损失的声能与海况和浮游生物有关。 ;1.4 海水中声学特性;深海水下声道 声的超远距离传播称为声道现象。世界各大洋区都有水下声道。用射线的概念,很容易解释水下声道现象。大洋中各层海水的温度、盐度、静压力不同,各层的声速也相应不同。 在温带和热带的大洋深水区,由于水温随深度增加而下降,在某个深度上压力对声速有显著影响,使c(z)曲线有极小值。若将声源置于声速极小值所在处,从声源向各方向辐射的声线束将按图10-10(图略)中的路径向声速极小值所在的水层弯曲。此时声速极小值上下的水层有类似透镜聚焦的作用,将声能的大部分限制在此水层间。声速极小值所在的深度为声道轴。 根据折射定律,从声源向各方向辐射的声线经过一段距离后,重新会聚在声道轴上下的水层中,所辐射的大部分声能被限制在声道轴上下具有一定厚度的水层中传播,能量损失最小,声能大部分集中的水层称为声道。 在极地海域,声道轴上升到冰层以下的水面附近。有些近岸的大陆架海区,声道轴约在水下60~100m附近,这种情况称为表面声道。 有的海区有两个声道:一个是表面声道,另一个是水下声道。表面声道常常是不稳定的,声波在表面声道中不如在水下声道中传播得远。这是因为;1.4.2浅海表面声道 中国沿海广阔海域大部属于浅海大陆架海域,深度大多在200m以内。声呐在冬季的作用距离比夏季远得多。这是因为冬季的传播条件为波导型,而夏季为反波导型传播。中国大陆架浅海区冬季水温铅直分布基本上是均匀的,而由于静压力作用,下层声速略大于上层,形成弱的表面声道。 如果发射器有方向性,声波在其间传播,除海面波浪和气泡的散射外,能量损失较小,因此传播距离相对增加。其它季节里,多数海区出现温度跃层。在中国近海黄海海区夏季可形成强的温跃层,其它如渤海、东海也有弱的温跃层。春季出现的温跃层较弱,跃层的深度也较浅,秋季跃层逐渐变弱,至冬季上层变为混合层或弱的负梯度,此种传播条件形成了浅海表面声道。 ;1.4.3海洋中声的波导传播和反波导传播 在图10-7a(图略)中声线没有经过海底而弯向海面反射回来,在此情况下不存在海底吸收和散射,所以冬季声能的传播距离较夏季远得多。这种声线传播路径称为海洋中声的波导传播。 于炎热夏季的浅海中声速随深度的分布多为负梯度,从声源辐射的声线束弯向海底(10-7b)。由于海底对声波的吸收和散射,经海底反射回来的声能减弱;特别是在图中斜线表示声的影区内,没有直达声,只有散射声。所以声的传播距离受到极大的限制,这就是在10.1.1中所说的“午后效应”。这种声的传播路径称为反波导型传播。 海水的温度不仅随深度变化,也随昼夜变化,因此传播条件是不稳定的。表层温度比底层愈高,则声线愈向海底弯曲,传播的条件也愈差。夏季热而无风的天气,表层温度很高,故声的传播条件最差。 ;1.5 海洋的环境噪声;2 海洋的光学性质;研究过程: 19世纪初,人们在进行海洋调查时,用一个直径30cm的白色圆盘(透明度盘)垂直沉入海水中,直到刚刚看不见为止时的深度,这一深度叫海水的透明度。将透明度盘提升至透明度一半深度处,俯视透明度盘之上水柱的颜色,称为海水的水色。 19世纪末,海洋学工作者把海水光学性质的研究和海洋初级生产力结合起来,并测量了海洋的辐照度。 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海洋光学的形成阶段。研制了水中辐照计、水中散射仪、海水透射率计、水中辐亮度计等海洋光学仪器,系统地测量了海水的衰减、散射和光辐射场的分布,积累了基本的海洋光学参数数据;对光在海洋中的传播规律,尤其是海洋辐射传递理论也进行了基本的研究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