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唐宋金元时期的文学批评.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章 唐宋金元时期的文学批评.doc

PAGE  PAGE 11 第四章 唐宋金元时期的文学批评 第一节 概述 儒家文化思想:韩愈的“道统”文论——柳宗元、白居易——宋代道学家理学家——成熟的儒家文论系统。 道家文化思想: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佛家文化思想:皎然的《诗式》和严羽的《沧浪诗话》——明清“意境”理论。 苏轼儒释道三学兼通——“理事圆融,事事无碍” 朱熹的理学家文论,以佛道思想“通变”孔孟之学的新儒学特征。 学习方法: 1、从纵的方面——儒道释文化发展 2、横的方面,文论更加专门化,“载道”论,“取境”论,词曲及小说理论。 3、以点带面抓重点。如“境”论(王昌龄、皎然、司空图);“道”论(韩愈、柳宗元,宋代道学家理学家的文道论);苏轼的文论观;严羽“妙悟”说和“兴趣”说等。 唐宋金元文论的主要成就: 一、批评文体多样化,专门化。 以“境”为核心的诗学理论,如皎然《诗式》,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论诗诗(以诗的形式论诗):杜甫《戏为六绝句》、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元好问《论诗绝句》。 “诗话”,欧阳修《六一诗话》、严羽的《沧浪诗话》 以“载道”为核心的散文理论,倡导“气盛言宜”,“有为而作”,“惟陈言之务去”,主张“文以载道”。 词曲小说理论,如李清照的《词论》,张炎的《词源》,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刘辰翁的《世说新语评点》 二、作家型的理论家大量涌现,如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杜甫《戏为六绝句》、白居易《与元九书》、韩愈的古文理论、黄庭坚诗论、苏轼诗文论、严羽的诗论。 《与东方左史修竹篇序 》 東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征者。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 一昨于解三處,見明公《詠孤桐篇》,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遂用洗心饰视,發揮幽郁。不圖正始之音復睹于茲,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解君云:“張茂先、何敬祖,東方生與其比肩。”仆以為知言也。故感嘆雅制,作《修竹詩》一首,當有??音以傳示之。 东方公足下:文章的衰弊,已经有五百年了,汉魏时期刚健苍凉精要劲健的风骨传统,晋宋时期已经没能流传下来了,然而在流传下来的文献中还是可以找到证明的。我闲暇的时候曾经浏览齐梁间的诗歌,觉得那时的诗歌创作都过分追求华丽的词采,而缺乏内在的比兴寄托,总是长叹不已。追思古人(诗歌的“风骨”和“兴寄”),常常担心浮艳绮靡文风沿袭不断,而风雅的传统不能振作,因此总是耿耿于怀。 昨日在解三处拜读了您的《咏孤桐篇》,真是感到大作透出一种端直飞动的风骨,声情抑扬起伏,语言鲜明精练,音韵铿锵动听。于是心胸为之一洗,耳目为之一新,抒发胸中的郁闷之气,涤荡了心中的沉闷之感。没想到又在您的大作中看到了“正始之音”,这真可以使建安诗人们发出会心的笑意。解君说:“东方先生可以和晋代的张华、何劭相比美。”我认为这是真知灼见之言。所以我叹服您的风雅大作,写了这首《修竹诗》,应当有知音之人传布欣赏它。 陈子昂的“兴寄论”与“风骨论” “兴寄论” (兴指审美意象对人所产生的感发作用。寄是指诗歌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所具有的社会内容) “风骨论”(一是反对齐梁文学大量描写宫廷艳情,要求作品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二是要求创造鲜明、生动、自然、传神的艺术形象)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诗人的笔触贯越宇宙时空,慷慨涕零,抒发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感慨,故能千古流传。俯仰宇宙时空,风骨刚强健朗。 《感遇诗》三十八首 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胡秦何密迩,沙朔气雄哉!籍籍天骄子,猖狂已复来。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咄嗟吾何叹?边人徒草莱。 诗借古喻今,寄托了诗人报国的志愿和报国无门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比兴寄托的诗歌主张。同时,也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风骨铮铮之作。 戏为六绝句杜甫 庾信文章老更成, 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 不觉前贤畏后生。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纵使卢王操翰墨, 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 历块过都见尔曹。 才力应难跨数公, 凡今谁是出群雄。 或看翡翠兰苕上, 未掣鲸鱼碧海中。 不薄今人爱古人, 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 恐与齐梁作后尘。 未及前贤更勿疑, 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 转益多师是汝师。 第二节 唐宋文道论 一、韩愈“文以明道”论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苏轼《书吴道子画后》 (1)坚持文以明道,文道统一 修其辞以明其道。(《争臣论》) 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