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声《李顺大造屋》.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以此为例,分析反思小说的特点。小说发表于1979第七期《雨花》。 *讲五个问题。 一、讲了什么故事? *李顺大造屋讲了一个“一三三”的故事。讲述了农民李顺大新中国三十年为造三间屋所发生的故事。小说通过“一个农民”为了“三间屋的奋斗目标”,在“三次政治运动“中的遭遇,反映了新中国三十年的历史,尤其是政治史、农村史和中国人的命运史。 *小说共分八节。 第一节,写李顺大关于“屋”的辛酸史和李顺大立志造三间屋的决心。注意到这一节中的一些关键性的细节、关键性叙述:李顺大的爹、娘、还有不到一周岁的弟弟,死在没有屋上。这样屋成了他永远的伤痕,永远的痛。原因是“贫穷”。换一种说法,与“屋”有着“血海深仇”。这就使李顺大造屋具有了内在的动力,也有了叙述的动力。后来,他造了“四步草屋”,却是用自己抽壮丁所得的三石米的卖身钱造的。靠着这四步草屋娶了老婆,成了家,走进了新中国。卖身:一种极端的自食其力的方式。娶老婆:屋是“成家”“成人”的最基本的条件,是安居乐业之首要。这两个关键性叙述,都说明屋对李顺大、农民的重要,重要到了“命根子”的地步。这一重要性(屋是命根子)的强调,为顺大把“造三间屋”作为进入“新中国”的“奋斗目标”求得了“合法性”。但从另一方面,说明造三间屋这个理想,这个奋斗目标,并非是一根伟大的、崇高的目标,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农民活命的“命根子”而已,是一个最基本的、最起码的目标。这离我们建立新中国的承诺:实现共产主义目标,可谓相差甚远。按照第二节开头说法就是“一个翻身的穷苦人,把造三间屋当作奋斗目标,也许眼光太短浅,志向太渺小了。”最后一个关键性叙述是关于李顺大身体的:“二十八岁,粗黑短发,黑红的脸颊,中长身材,背阔胸宽,俨然一座铁塔。”“浑身的劲道有天大”“镇定而并不机灵的眼睛,刺虎鱼般压在厚嘴唇上端正阔大的鼻子”又可看出,他的“朴实”和“实干”。这些叙述,说明李顺大具有造屋的主观条件。还有一个条件是,“三个劳动力,分到六亩八分地”。这样一些关键性叙述,旨在说明??李顺大造屋的奋斗目标,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基础、精神基础,符合农民发夹致富、改变民滚的生命逻辑,拥有达成这一目标的精神意志,而且还具有李顺大个人的主客观条件。这一开头,唐认为是小说叙述上的另一种“欲抑先扬”:给读者一个符合逻辑的期待,达成的确实一个反逻辑的结果,最后让读者在期待落空的结局中产生震动,从而引起对李顺大造屋原因坎坷背后的反思。这样一个开头,《骆驼祥子》也有。是互文本、前文本。微微的反讽:关键性的叙述就是,陈家村人认为李顺大的“目标太高”了,有点“好高骛远”。这里有微微的反讽,既有农民的历史经验。有隐含着对新中国的某种信心不足,同时,也隐约地揭示了李顺大后来的悲剧。 第二节,写李顺大备好了全部建筑材料。为造屋李顺大几近吝啬和刻薄般的节衣缩食,买回了三间青砖瓦房的全部建筑材料。“表现出惊人的乐天而持续的勤俭精神”。这里有几个关键性叙述:饿着肚子节约;儿子七岁不知糖滋味(收废品,换饴糖,加工糖);妹妹顺珍为了哥哥的理想老大才出嫁,她把“青春中的青春”献给了哥哥的事业。李顺大为了造屋,牺牲青春、克制亲情、折磨生命。这一切,为李顺大准备造屋的全部材料找到的现实的合法性。同时,也是在他造屋材料来之不易,与失去太过容易之间营造悲情,或者说营造悲剧意识。而这种悲情或悲剧意味里,是一种间接的控诉。 第三节,写了在大跃进的1958年,李顺大造屋的全部材料无常充公,造屋化为泡影。这里有一些关键性徐苏:李顺大是“跟跟派”,充公是出于“自愿”(自己认为是思想解放);李顺大的心酸:砖头造炼铁炉,木料制推土车,瓦片盖集体的猪舍。这里可以思考的是:为什么把李顺大写成“跟跟派”呢? ——顺应才能见出历史的荒谬。唐认为,把李顺大写成“跟跟派”,可以通过李顺大的经历更好的写出新中国的历史,历次政治运动。因为既然是“跟”,其实就是顺应;既然是顺应,那么写出了李顺大的命运,也就是写出了新中国的命运、新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命运。这样可以达到写一个人就写出一部历史的效果。 另一方面,恐怕“跟跟派”既是广大中国农民在时代风间浪头上的基本表现,也是广大中国农民、普通中国人在新中国历次政治运动中的基本表现,同时,也是普通中国农民和普通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和精神特质。正因为如此,新中国三十年历次政治运动所犯下的错误,也有普通中国人和农民的自己的责任。或者说,他们也在这样那样的政治运动中间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另一侧面讲,这也是对新中国两次政治运动和新中国三十年历史的某种反思。听话未必有好结果——“跟跟派”在这里还有一层隐在的意思:“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的“跟跟派”李顺大在新中国成立三十年,反而屡遭挫折,最后连三间屋都没能造成。李顺大的心酸:一方面是“乐意”,另一方面是“心痛得簌簌流泪”,迎风唏嘘

文档评论(0)

hhuiws148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2421430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