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19章节免疫缺陷病
Chapter 19 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发病原因: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PIDD)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AIDD)
所累及的免疫成分:
体液免疫缺陷、细胞免疫缺陷、联合免疫缺陷、吞噬细胞缺陷和补体缺陷。;Clinical character;Section1 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PIDD);;;;一、 Primary B cell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常见疾病: (一)X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Bruton 病);性联无免疫球蛋白血症(XLA)
Bruton 病;(二)选择性IgA缺陷;(三)X-性连锁高IgM综合征;;二、 Primary T cell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常见疾病:;
① CD3γ-链缺陷;② CD3ε-链缺陷; ③ ZAP-70。;三、 Primary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A child with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showing skin lesions due to infection with vaccinia gangrenosum resulting from smallpox immunization. Lesions were widespread over the whole body. ;① X-linked SCID, XSCID;② Autosomal recessive heredity SCID;Mutation of TAP gene;GMP;四、Complement system deficiency
发病机制:补体固有成分、调节因子、补体受体缺陷导致疾病(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
;Hereditary angioedema;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五、Phagocytes deficiency;细胞色素b558;Th 1细胞;Section2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AIDD);
一、诱发因素:营养不良、恶性肿瘤、医源性免疫缺陷;感染等
二、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HIV的流行情况
1981年美国首例,流行最严重者:非洲撒哈拉南部地区
全世界每天大约有 16,000名新的HIV 感染者,每年新增人数达500万。其中90% 以上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在成人感染者中, 40% 是女性 ,15% 是年龄在15-25 岁.
我国1985年发现第一例,截止2007年底,感染人数约70万。;AIDS临床特点:
1、机会感染
2、恶性肿瘤
3、神经系统疾病
传染源:HIV无症状携带者和AIDS患者,通过接触HIV污染的体液而感染。
传播方式:性接触、血液传播(输血、血制品、静脉毒瘾者)、母婴垂直传播
;(一)HIV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二)AIDS的发病机制;1、HIV侵入免疫细胞的机制;;2、HIV损伤免疫细胞的机制;B)HIV间接杀伤靶细胞
1) HIV诱生靶细胞产??细胞毒性细胞因子,抑制正常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
2) HIV诱生CTL或抗体,杀伤表面表达病毒抗原的CD4+T细胞.
3) HIV编码的超抗原引起某些TCR的T细胞死亡。
;C)HIV诱导细胞凋亡
1)gp120与CD4交联,引起胞内Ca2+升高细胞凋亡。
2) gp120与CD4交联,促进细胞表达Fas分子,细胞凋亡。
3) HIV附属基因编码的tat增强Fas/ FasL敏感性。; (2)B细胞 gp41诱导多克隆B细胞激活,高免疫球蛋白血症,产生多种自身抗体
(3)巨噬细胞:CD4+,HIV感染巨噬细胞后在胞内复制,但不杀死细胞。成为HIV的重要的庇护所,并将病毒播散到其他组织
(4)树突状细胞:HIV感染的靶细胞和病毒的庇护所。;3、HIV逃逸免疫攻击的机制;(三)HIV诱导的机体免疫应答;(四)临床分期及免疫学特征;(五)免疫学诊断;Section3 Therapy principle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我们班四岁了(第一课时)》课件.pptx VIP
- 银屑病关节炎早期识别与诊治专家共识解读.docx VIP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及答案.docx VIP
- 系统健壮性分析课件.pptx VIP
- Power Up教材配套测试PU2期末测试卷答案.pdf VIP
- 农村公路病害识别图、日常巡查保养记录表、群众性养护日常保养常见问题与处治方式汇总.pdf VIP
- 2019医用输液泵和医用注射泵安全管理.docx VIP
- 儿童医院“十五五”发展规划方案(2026-2030年).docx
- 护理不良事件-课件.pptx VIP
- 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变更情形及审查要求、适用简易程序的建设项目种类.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