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分析诊断论文有关医学相关论文鼻息肉69例CT诊断分析.doc

鼻息肉分析诊断论文有关医学相关论文鼻息肉69例CT诊断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鼻息肉分析诊断论文有关医学相关论文鼻息肉69例CT诊断分析

鼻息肉分析诊断论文有关医学相关论文: 鼻息肉69例CT诊断分析 【摘要】 目的 总结鼻息肉的CT表现特点,提高对鼻息肉的CT诊断的能力。方法 回顾分析总结6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息肉患者的CT表现。结果 鼻息肉CT表现分为5型:(1)漏斗型10例;(2)窦口鼻道复合体型31例;(3)蝶筛隐窝型3例;(4)息肉型14例;(5)混合型11例。结论 鼻息肉在CT上有比较特征性的表现,少数需与肿瘤鉴别,CT检查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主题词】 鼻息肉/放射摄影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鼻息肉是一常见病,多数学者认为由变态反应或慢性鼻旁窦炎脓性分泌物长期刺激所致。本文回顾性分析总结了6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息肉患者的CT表现,以提高鼻息肉CT检查的诊断水平。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6-08-2008-06间经CT检查和临床病理证实的鼻息肉69例,男42例,女27例,年龄10~78岁,平均35.38岁;病程0.6~21 a,平均3.52 a。以中年人居多。鼻息肉双侧多发者45例,单侧24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痛,耳鸣、听力减退,反复鼻塞,流脓涕或涕中带血和鼻衄,嗅觉减退或消失。 1.2 方法 全部患者采用SIEMENS欢悦双螺旋CT轴位和冠状位CT扫描检查,1例增强。轴位扫描以听眦线OM为基线,扫描层厚5 mm,间距5 mm;冠状位扫描患者采用俯卧位,头后伸,在定位像上确定扫描角度,从前向后连续扫描至蝶窦后缘,层厚3 mm,间距3 mm,并行骨窗(窗宽2 500 Hu,窗位500 Hu)及软组织窗(窗宽400 Hu,窗位55 Hu)摄片。 2 结果 2.1 鼻息肉CT表现 鼻息肉CT扫描呈鼻腔内稍低密度软组织影,多位于鼻腔上部中鼻道,鼻腔变窄或完全鼻塞,漏斗增大,鼻中隔偏曲及梨状孔膨大变形,多伴鼻旁窦阻塞性炎性改变。筛小房息肉多发,可引起筛小房扩大,可有骨质缺损及吸收,冠状位比轴位显示病变更清楚。 2.2 鼻息肉CT分型 本组根据CT表现分为5型:(1)漏斗型10例(14.5%),表现为漏斗部软组织影填塞及继发上颌窦引流受阻所致上颌窦炎症。(2)窦口鼻道复合体型31例(44.9%),表现为窦口鼻道复合体(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裂、筛漏斗、额隐窝及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1]的软组织影填塞及所致上颌窦、前中组筛窦、额窦炎症。(3)蝶筛隐窝型3例(4.3%),表现为蝶筛隐窝软组织影填塞及所致后组筛窦及蝶窦炎症。(4)息肉型14例(20.3%),表现为鼻腔及一个或多个鼻旁窦内充填有稍低密度软组织影,鼻腔增宽,窦壁膨胀性改变或有骨质吸收破坏。(5)混合型11例(15.9%),表现为同时具有以上4型中两种以上病变。 2.3 CT诊断 本组有1例误诊,平扫表现为一侧窦腔内病灶密度不均,低密度炎性病灶与高密度的斑点状、片状出血区相互混杂,窦腔膨胀扩大,窦壁变薄,骨质吸收破坏。增强扫描示病灶强化不明显,边缘轻度强化。术前被误诊为上颌窦肿瘤(恶性多见)。 3 讨论 鼻息肉好发于中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双侧多见,绝大多数发生于鼻腔,可向鼻旁窦内生长,原发于鼻旁窦少见。鼻息肉的病理主要为高度水肿的疏松的结缔组织,组织间隙明显增大,血管通透性增高,这种病理改变更易促进息肉的发展[1]。鼻息肉根据生长部位和大小不同可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冠状位CT扫描比轴位扫描更能清楚的显示鼻道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本身的特点,尤其是鼻内镜不能发现的后组鼻旁窦(后组筛窦和蝶窦)病变,为临床内窥镜手术者提供了清楚的解剖断面,指导临床内镜手术、手术方案的制定,最大限度切除病变,保留鼻腔鼻窦的正常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根据鼻息肉的好发部位、形态特点及继发改变,结合临床,大多数病例都可做出正确诊断。本组69例中68例诊断明确,与病理结果相符,1例误诊断为上颌窦恶性肿瘤,术后病理证实为出血坏死性上颌窦息肉。上颌窦恶性肿瘤肿块密度一般中等偏高,增强病灶强化较明显,骨质呈不规则或虫蚀样吸收、破坏。窦腔无膨大[2],组织向周围浸润,边界不清。而本例窦腔内为稍低密度灶,强化不明显,其间混有大小不等高密度影为陈旧性出血灶所致,伴有窦腔扩大,这是与上颌窦肿瘤鉴别要点。鼻息肉病变较严重发生骨质破坏时还需与其他良恶性肿瘤相鉴别,如乳头状瘤、鼻咽纤维血管瘤、非霍奇金氏淋巴瘤、鼻腔神经鞘瘤等,此时需要加做CT增强扫描,有助于做出较正确的诊断。 【参考文献】 [1] 唐松年,唐光健.现代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324. [2] 陈炽贤.实用放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218-1219.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