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语法(实词、虚词、句法).doc
第四章 语 法(实词、虚词、句法)
一、内容概述
(一)名词用如动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
(二)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动量表示法,以及句子成分的省略。
(三)古汉语判断句,判断句的灵活用法。
(四)古汉语被动句,及被动句的特征。
(五)常见的习惯用法:1.表示疑问的习惯句式;2.表示反问的习惯句式;3.表示假设的习惯句式;以上是句法方面的内容。
(六)代词: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无定代词和辅助性代词。
(七)副词的特点,类别,以及常见副词的用法。
(八)介词、连词的特点,用法,连词、介词兼类的辨别。
(九)语气词的位置,用法,语气词的连用,“也”和“矣”的区别。
二、教学目的要求
在系统掌握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了解古代汉语语法规则,重点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古代汉语语言现象与语法规律。
三、本章参考资料
1.《文言虚字》,吕叔湘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新1版。
2.《古代汉语虚词通释》,何乐士等著,北京出版社,1985.
3.《马氏文通》,(清)马建忠撰,商务印书馆,1983。
4.《文言语法》,杨伯峻著,北京出版社,1956年11月第2版。
5.《古书虚字集释》,裴学海著,中华书局,1954。
6.《词诠》,杨树达著,中华书局,1965。
7.《文言常用虚词》,杨伯峻、田树生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8.《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9.《古汉语语法学资料汇编》,郑奠、麦梅翘编,中华书局,1964。
10.《古代汉语语法分析》,李林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1.《汉语语法史》,王力著,商务印书馆,1989。
四、重、难点内容解析
(一)实词概说:
1.实词是指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表示人或事物及其动作变化、性状等概念的词。它与虚词,即那些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但同句子的语法结构密切相关的词相对而言。
2.关于实词与虚词的划分尚有不同的看法, 本大纲把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传统上代词也算虚词);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为???顾传统,把副词暂划入虚词)。
(二)实词活用:
1.古代汉语实词的活用:古汉语某些单音节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在句中可以临时具有其他词类的语法功能,因而可以灵活应用。
2.古代汉语常见的词类活用:
(1)名词用如动词。
古汉语名词可以用如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例如: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左传·僖公三十年》)
从左右,皆肘之。(《左传·成公二年》)
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鸿门宴》)
古汉语中方位名词也可以用作动词。例如:
项王乃復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膑》)
(2)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很少见。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而且普通名词也可以用作状语。名词作状语,是对动词、形容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或性状加以修饰或说明。名词状语的位置总是处于被修饰的对象之前。名词充当状语,修辞色彩强烈,从语义上看,其具体作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表示比喻。这是拿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方式或状态,多带有比喻的意义,含有“像……一样”或“跟……似的”意义。例如:
豕人立而涕。(《左传·庄公八年》)
嫂蛇行匍伏。(《战国策·秦策一》)
其后秦稍蚕食魏。(《史记·魏公子列传》)
天下云集而響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现代汉语有成语“土崩瓦解”,“星罗棋布”。
表示动作所使用的工具、凭借或依据,一般译为“用……”或“拿……”。如: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起义》)
对人的态度,这是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当作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件来对待。例如: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鸿门宴》)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列传》)
今乃听于群臣之说而欲臣事秦。(《史记·苏秦列传》)
表示时间。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这在古今基本是一致的。古汉语大致有三种情况:
“岁”、“月”、“日”放在具有行动性动词的前面,表示行动的频数或经常,可译为“年年、月月、日日”或“每年、每月、每日”。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
“日、月”均为时间名词,分别作动词“削、割”的状语,表示“每天(天天)”、“每月(月月)”都在“削弱”和“割让”。 再如: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