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唐口煤矿瓦斯抽放技术
唐口煤矿瓦斯抽放技术
完成单位:通防科
唐口煤矿瓦斯抽放技术
研究工作报告
完成单位:通防科
第一章 矿井概况与地质特征
第一节 矿井概况
一、井田位置及范围
唐口矿井位于山东省济宁市西郊,以潘家庙为中心,距济宁市10km,地理坐标为东经116°26′36″~116°32′07″,北纬35°21′42″~35°29′08″,其范围北至T5-9钻孔与A24-16钻孔连线和F4断层,南至兖新铁路,东至济宁断层及济宁市保护煤柱线,西至嘉祥断层,南北长12~13km,东西宽4.5~8km,面积80km2。行政区划归济宁市管辖。
二、交通情况
矿井南界有兖新铁路,向西109km在菏泽与京九铁路相接,再向西在新乡与京广铁路相接。济宁站向东在兖州与京沪铁路接轨,再向东经临沂可至石臼港。京杭运河斜贯矿井中部,是水上运输要道。区内公路四通八达,北京至珠海的105国道、连云港至菏泽的327国道均经过本区,交通十分方便。
三、地形地貌
区内地形平坦,地面标高+35~+38m,为鲁西南冲积平原北部边缘部分,地势东北部略高,东南部略低,地形坡度万分之二左右。区内除村庄外,均为高产农田。区内主要地面水系为京杭运河,由北向南注入南阳湖,历年最高洪水位+36.67m(1964年9月5日)。
四、气象及地震情况
1、气象
本区为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属海洋与大陆间过渡性气候,四季分明。据济宁气象站1959年1月至1991年8月的观测资料,年平均气温为13.6℃。多年平均最低气温月为一月,平均气温为-2℃,日最低气温-19.4℃;七月份气温最高,月平均最高气温29℃,日最高气温41.6℃。
年平均降雨量677.17mm,最小347.90mm,最大1186.00mm。降雨多集中在7~8月份,日最大降雨量177.10mm。年平均蒸发量1728.27mm。
春夏两季多东及东南风,冬季多北及西北风,平均风速2.3m/s;最大风力>8级。历年最大积雪厚度0.15m,最大冻土深度0.31m。
2、地震情况
据中国科学地震工作委员会1956年12月编著的《中国地震资料年表》记载,济宁地区自公元前618年至公元1937年8月1日共发生地震128次,其中破坏性地震11次。根据《中国地震东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该井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设防烈度为6度。
五、电源、水源情况
本区附近现有大型火力发电厂两座,其中济宁电厂处于矿井东南边界处,装机容量300MW;邹县电厂位于矿区东南约40km,装机容量2400MW。根据建设单位与济宁电业局达成的供电协议,唐口矿井两回路电源分别引自济宁电厂和凤凰台220kV变电站。
本区水源可靠,水量丰富,可供矿井选择的水源有第四系冲积层砂层水和本区东北方向的奥灰水。第四系砂层水分布面广,水量丰富,水质符合饮用水标准,能够满足矿井生产和生活用水需要,为主要供水水源。奥灰水水量丰富,但矿化度高,可作为生产用水。另外矿井井下排水经处理后可供矿井、选煤厂生产用水。
六、矿区开发情况
唐口矿井东与淄矿集团岱庄煤矿相邻,北与济矿集团运河煤矿相邻,西南与里能矿业集团新河煤矿毗邻。以上三矿均已建成投产。
第二节 地质特征
一、地层
井田内地层自上而下有第四系、上侏罗统蒙阴组、上二迭统上石盒子组、下二迭统下石盒子组和山西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中石炭统本溪组、中下奥陶统和寒武系。井田内地层特征叙述如下:
1第四系(Q)
厚155.90~239.40m,平均213.01m。由粘土、砂质粘土、砂及砂砾层等组成。西部边界附近较薄,东南部较厚。本地层属河湖相沉积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2、侏罗系上统蒙阴组(J3)
最大残厚680.65m,平均357.17m,北薄南厚,按岩性分为上、下两个亚组。上亚组主要由灰、深灰至灰绿色、细砂岩互层组成,夹泥岩。下亚组主要为一套紫灰色、暗紫色和紫红色中、细粒砂岩,夹粉砂岩和泥岩。本组地层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3、二迭系(P)
(1)上统上石盒子组(P12)
最大残厚381.75m,平均214.57m。大部分地段均有保留,中部及南部保留最厚,北部及西部边界附近被剥蚀。主要由灰、灰绿色中、细砂岩和黄绿、灰紫等杂色粘土岩与粉砂岩组成。
(2)下统下石盒子组(P21)
厚55m左右,由黄绿、灰、紫等杂色粘土岩、粉砂岩及灰绿色砂岩组成,为内陆河湖相沉积。与下伏山西组地层呈连续沉积,标志层不明显,不易划分。
(3)下统山西组(P11)
厚80m左右,主要由浅灰、灰白色中、细粒砂岩及灰黑色粉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砂岩含量较高,含煤4层(1、2、3(3上)、3下),3煤层(含3上、3下)厚度大,储量丰富,为本区主采煤层。
4、石炭系(C)
(1)太原组(C3)
厚152.20~183.90m,平均167.78m。由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