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341《传统文化的继承》学案.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41《传统文化的继承》学案

湖南安化二中导学案 学科:政治 模块:文化生活 编号:08 编者:谢娟 PAGE  PAGE 6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 小组: 姓名: 3.4.1《传统文化的继承》学案 学习目标 1.记住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记住并能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对今天的深远影响能辨证地看待传统文化。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自己能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3、培养自己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传统文化的特点,辨证地看待传统文化。 难点: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预习案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课前20分钟,依据自学指导,结合教材助读通读课本P39--43,边理解边搞好教材的勾画标记,初步掌握重???内容。构建知识体系,从整体上把握本课内容。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统计本组预习中存在的问题,由科代表统一反馈给老师。 一、教材助读: 1.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1)什么是传统文化? (2)传统文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表现为________、传统建筑、传统文艺、________等方面的继承。 (3)特点:阅读P42,了解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发展具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并举例分析。 ①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____________, 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__________,有些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被赋予新的内涵。 ②鲜明的________。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________。 ③此外,传统文化还具有继承性的特点。 思考质疑1:如何理解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4)传统文化的影响: 思考2:你的身边有哪些传统文化?你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必要性: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②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正确态度:“取其________,去其________”,________继承,古为今用。具体地说,对待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________和________;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________或________。 【预习检测题】 1.下面不属于汉族传统习俗的是:( ) ①中秋节赏月 ②泼水节 ③那达慕大会 ④元宵节看花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结构体系独特 ②艺术造型优美 ③艺术装饰丰富 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 ) ①理论观点 ②学术思想 ③道德观念 ④文学艺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 ) A.相对稳定性 B.鲜明民族性 C.较强融合性 D.明显渗透性 5.我国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称为“六礼”,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现在的婚礼有巨大的差别。关于这种变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这种变化与生产力的发展无关 ②传统文化的内容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③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④这种变化对人的发展起着消极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二、本课知识网络 三、我的疑惑:(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探究案 材料一: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夏历八月十五日, 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它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三大传统佳 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朝时出现观月、赏月、饮酒 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八月是 作物收获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