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考试指导.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复习考试指导

《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复习考试指导 第一部分 关于期末考试的说明 关于本次考试的形式: 本次考试为开卷,时间为90分钟,在考场内完成纸质考试。 考试题型: 本次考试是主观题,试题类型为作品分析题。 试题分布: 作品分析题100分,卷面显示二道题,学生只答一道题,二选一。 作品分析题要求: 熟读教材中所选小说,重点阅读《在酒楼上》、《正红旗下》、《倾城之恋》、《子 夜》、《边城》等作品,了解作家的创作特点、创作风格,熟悉作品的具体情节。 考试时是在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立意新颖独特,论述正确深入,举例具体 恰当,文字优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但如果仅仅照抄参考资料中的观点和内容, 没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不能得高分。分析文字不得少于800字。 审题很重要,先审题,再动笔。 第二部分 重点复习内容 一、《在酒楼上》 1、作品开篇的景物描写与主题有什么关系?其作用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安排景物描写的? 写景是为了融情入景,含蓄地展示“我”的内心情感世界,烘托气氛,有助于深化小说的题旨,如一开篇:“深冬雪后,风景凄清”,第二段关于一石居的描写,既衬托现实的黑暗,也衬托出吕纬甫的颓废,关于老梅的描写,可以说是我高洁的情怀和坚贞不屈的意志的象征性写照。(结合作品理解,自我发挥) 景物描写的方法:一是“灰”“亮”对比,互相衬托,二是工笔、白描手法相结合,三是以正面描写为主。 景物描写的顺序:先写外面世界的景象,再写废园里面的景色,先“灰”再“亮”。 2. 怎样理解作品中的“鲁迅气氛”? 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忧愤深广”,这与五四时期的激进、热情、感伤不同,表现为深沉蕴藉,透露出一种“苦的寂寞”,流露出内心的绝望与苍凉,我们把鲁迅小说的这种特点称之为“鲁迅气氛”。(参看《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鲁迅气氛”在小说《在酒楼上》的表现具体与小说的下列特点相关:1、人物之间的对话关系,小说的开放性和多重阐释性;2、小说表现的作者心灵深处的冲突;3、回忆的心态。(回忆是现实的救赎方式,标志着现实生活的缺失,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心理的慰藉和心灵的归宿感。) 《在酒楼上》是由第一人称叙述者“我”来叙述的,但叙述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作品的主人公。可是这个“我”又不是简单的旁观者,而是一个独立的角色。不但对作品的环境氛围和抒情基调承担着极大的作用,而且自身就融入到小说情节中,和主人公构成对话关系,甚至成为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对偶式人物。“他们似乎是一对有着独特心灵感应的孪生人,虽各各不同,又密切相关,骨头连筋。”(汪晖《反抗绝望》第33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版。)究其实,这种对偶式主人公,都各自是作者鲁迅内心的两个侧面,他们的对话背后,正隐藏着20年代中期鲁迅内心深处的冲突。据周作人回忆,《在酒楼上》写到的为小兄弟迁坟的情节,取自作者自己的经历。对照鲁迅的经验和感受,那么,我们也会觉得吕纬甫内心那种对于母亲、对于传统道德的妥协,那种面对辛亥革命后的现实所形成的颓唐而又自责的心态,也是鲁迅曾经有过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酒楼上》的叙事特点是将鲁迅自己的内心体验一分为二,化成两个人物―――两个孪生兄弟式的人物,一部分以单纯独白的主观的方式呈现,另一部分则以客观的、非“我”的形式呈现。这种独特的方式,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者自身经验过的许多矛盾以及绝望、悲苦的心态,是鲁迅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尝试。这在鲁迅小说中也是为数不多的。这种将矛盾着的自己一分为二地转化为两个艺术形象的方法,我们认为是最具有“鲁迅气氛”的。 3. 学术界关于《在酒楼上》的评价。 在九十年代以前,人们一直是站在启蒙主义的立场上来评价《在酒楼上》这部作品的。认为吕纬甫是鲁迅投射了反思和批判目光的人物,小说中叙事者“我”更多地代表了鲁迅的立场,“我”对吕纬甫在五四落潮期的“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颓废状态采取的是审视和批判的态度。而吕纬也在见证着自己当年革命热情的同路人―――叙事者“我”的面前表现出一种自省的心态。从这个意义上看,鲁迅在小说中坚持的是五四式的启蒙主义话语,吕纬甫的声音是作者力图压抑甚至摆脱的声音。正是这样一种视点和立场,传统文学史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酒楼上》表现了辛亥革命时期激进的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历史局限性,以及社会势力的强大,从而总结了知识分子个人奋斗的历史教训。 ?九十年代以后,人们在重写文学史的新的视域下,借鉴英美“新批评”对文学作品细读的方法,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吕纬甫所讲述的两个故事中。在小说中,大量的篇幅是吕纬甫所讲述的两个故事,一个是他千里迢迢回故乡为三岁上死掉的小弟弟迁坟的故事;一个是他为当年邻居的女孩子顺姑送剪绒花的故事。这两个故事吕纬甫讲得非常详细,构成了小说的主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