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秸秆还田2015修改选编.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稻秸秆还田2015修改选编

水稻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与机播麦集成技术; 概 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作物秸秆利用量急剧下降,一方面每年大量的秸秆在田间地头被焚烧或推入沟河,造成机场停飞、高速公路关闭、环境污染等严重危害,甚至引发火灾和交通事故;另一方面土壤所需的有机肥施用量严重不足,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理化性状不断恶化,土壤地力逐年下降,严重影响了农作物高产稳产,制约了农业的持续发展。同时,化肥用量不断上升,农本增加,并加剧化肥面源污染。;; 水稻秸秆还田集成小麦机条播技术,主要通过秸秆切碎、深翻或旋耕埋草、适墒播种、播后镇压、合理增施基肥等措施,实现全苗壮苗,达到省工、节本、增效、安全、生态的效果。稻草还田虽然给种麦整地、播种、出苗和苗期生长带来一定影响,但能够明显提高小麦产量,改善小麦品质。; 一、秸秆还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培肥土壤,提高地力 2、避免焚烧,减少污染 ;(1)增加土壤有机质;(2)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3)增强土壤酶的活性 ;(4)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补充和平衡养分;2、避免焚烧,减少污染; 稻秸秆还田的效果; 小麦的产量构成; 二、稻草还田腐烂分解及小麦生 长发育特点 1、麦作期间稻草还田腐烂情况 2、稻草还田对小麦麦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3、稻草还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 1、稻草还田腐烂分解 稻草腐烂分解与温度、湿度关系密切。气温高、田间湿度大,微生物活动频繁,稻草腐烂分解速度快,反之则慢。由于小麦播后气温逐渐下降,且田间干燥,湿度较低,不利于稻草腐烂,而冬季温度偏低,微生物活动基本停止。因此前期稻草腐烂分解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 一般情况下,麦作期间稻草全量还田,在小麦播后1个月开始软化,要在第二年1月才能变黑,2月气温上升,雨水偏多,湿度较大,温度较高,微生物开始活动,腐烂速度才能加快。; 2、对小麦麦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春后气温回升,稻草还田能够提升土壤温度,促进小麦根系生长和分蘖发生,增加苗数。; (1)对??系的影响 研究表明,播种后至第二年1月稻草全量还田与未还田小麦发根情况差别不大,此时稻草尚未腐烂。2月气温升高,田间温度加大,在微生物作用下稻草腐烂速度加快。地表5cm以下土层温度比未还田上升0.2C,使麦苗次生根生长速度加快。; 2月20日后,稻草还田田块次生根比未还田平均增加2.2条/株,平均总茎蘖增加0.5万个/亩;至3月20日次生根增加2.8条/株.平均总茎蘖增加2.4万个/亩;至拔节期,3叶以上的大分蘖稻草还田田块比未还田平均增加0.2个/株。 ;稻草还田对小麦出苗及茎蘖动态的影响; 越冬期往后,稻草还田对小麦分蘖的促进作用得到逐步体现,促进小麦分蘖,提高亩穗数。由上表可见,当季稻草还田对小麦的出苗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影响不大,由于稻草还田在后期对小麦分蘖表现出极大促进和保持作用,最终会提高亩穗数,提高产量。 ;3、稻草还田对小麦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稻草还田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 一般情况下,稻草还田比不还田亩用种量多2kg,亩施肥量多5kg尿素,亩产量增加35kg左右,按1.8元/kg计算,亩增效50元左右。;三、水稻秸秆还田作业技术;扬州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四)三麦播种机械的发展趋势;1、旋耕灭茬秸秆还田作业;;; 反转秸秆还田机型;; 条耕条播机型; 复式作业视频;2、犁耕深翻秸秆还田作业;技术概况;1、深翻可以加深耕层,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形成土壤水库,增强雨水渗入速度和数量以避免产生地面径流,打破犁底层,解决土壤板结。;土壤板结;2、深翻可熟化土壤,调整土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耕层厚而疏松,结构良好,通气性强,保持墒情,土壤中水、肥、气、热相互协调,利于种子发芽,促进作物根系纵深伸长和横向分布,有效增加根的密度和数量;3、深翻可以掩埋有机肥料,将长出地表的杂草和农作物秸秆,土地浅层越冬的害虫和有害细菌埋入土地深层转化为肥料,起到清除残茬杂草、消灭寄生在土壤中或残茬上病虫害和降低土壤盐碱度的作用。;技术原理;技术要求;(1)深翻时,耕作深度应>18cm。 (2)铧式犁耕作时,耕深稳定性不小于90%。(3)作业幅宽力求一致,合垄严密,其作业幅宽与设计幅宽偏差不得超过±5 cm。 (4)铧式犁耕作时,碎土率不小于70%(≤5 cm 土块)。;(6)植被覆盖要严密,覆盖率应大于80%。(7)作业地块内残留率不大于2%。 (8)铧式犁耕作时,翻垡质量要好,立垡率和回垡率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