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琦君[教学]
琦君
张默芸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永嘉县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里,既
是官家小姐,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爱之深教亦严,父亲潘国纲虽出身农野,久历
戎行,身为师长,却酷爱中国古典文学,盼她成为才女,就请一位姓叶的家庭教师
教她。于是:五岁,认方块字;六岁,学描红;七岁,读诗经、唐诗、习字;八岁,
读女诫,孟子;九岁,读论语、唐宋古文、左传,学做古文;十岁,她就过目能涌,
挥笔成文了。十二岁,随父母迁居杭州,入弘道女中。由于古典文学根基好,加之
父亲的书房里有许多古今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
游记》等,她常偷读。暑假中,饱看新文学作品,外国小说则偏爱《简爱》、《约
翰克利斯多夫》、《小妇人》,等等。她从古典文学、新文学及外国文学佳作中吸
其精华,因此作文比赛,常得第一,被同学们封为“国文大将”。高一那年,她在
《浙江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我的好朋友——小黄狗》,自此,她立志当文
学家。高中毕业时,她以优秀的成绩直接升入之江大学,成为我国“一代词宗”夏
承焘的得意女弟子,琦君因此诗词造诣极高,其中又以同更获赞赏。大学毕业后曾
在上海汇文女中及故乡永嘉县中教书。1949年去台湾,服务于司法界,任高检处记
录股长及司法行政部编审科长等职,同时在大学任教,并挤出时间写作。1964年获
台湾文艺协会散文奖,1966年代表台湾妇女写作协会访问韩国。1970年《红纱灯》
散文集获中山学术基金会散文创作奖。1972年应美国官方邀请访问夏威夷及美国本
土参观各大学,与教授作家们交换教学、写作意见。1969年在台湾司法部志愿退休
后,在台湾的中央大学及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专心教课与写作。后其夫李唐
基赴美任职,她也随任作“闲妻”而又闲不住,仍常给报刊写稿。1985年《琦君寄
小读者》获台湾新闻局金鼎奖,1986年《此处有仙桃》散文集获台湾第十一届国家
文艺奖,是年10月12日出席了在纽约举行的有大陆、台湾两地作家参加的第四十八
届国际笔会学术活动。在台湾作一个畅销作家并不难,但从事真正的纯文学创作而
作品畅销的作家却极少,琦君就是这极少数作家中的一位。据台湾《中国时报》报
道,最近台湾对三十年来图书出版情况作了一次调查,统计结果,作品最畅销的男
女作家是琦君和林清玄。琦君名列十大女作家之首。三十多年来她笔耕不辍,出版
散文、小说、儿童文学、词研究等近三十本,有些散文被选入中学课本,作品被译
为英、日、朝鲜文,深受海内外读者欢迎,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一
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现在已成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
台湾散文连在一起。从她的第一本散文小说合集《琴心》算起,先后出版的《烟愁》、
《琦君小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
《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
《水是故乡甜》、《母心似天空》、《此处有仙桃》、《灯景旧情怀》、《玻璃笔》、
《琦君说童年》、《琦君寄小读者》、《青灯有味似儿时》、《琦君自选集》、
《母心·佛心》等二十多本。琦君在自己写的大量散文中,尽情地抒发十分真挚热
烈的感情,这里有对故乡山水和童年生活诗一样的回忆,有对父母师长挚友深沉的
怀念,有对在台湾生活的叙写,又有对异国旅游的观感,此外是读书心得,创作杂
谈,以及专给小读者写的小散文,但写的最好最多的,是怀乡思亲的散文。正如
《烟愁》后记中写的:“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
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谁
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
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她的根扎在故乡,扎在祖国。虽然年纪大了,常常丢三落四,可是故乡的景、
事、人却永远印在心里,忘也忘不掉。那剪不断的故乡之情,理还乱的亲友之思,
以它的真挚、深沉、执著和热烈,构成了请君散文抒情美的基本特征,“我们从大
陆移植来此(“移植”一词,用得何等精妙),匆匆将三十年。生活上尽管早已能
适应,而心灵上又何尝能一日忘怀于故士的一事一物。水果蔬菜是家乡的好,鸡鱼
鸭肉是家乡的鲜。当然,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明”。“荨茱鲈鱼长入梦,他
乡虽好总添愁。”恋乡的人,终于忍不住喊出:“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
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家乡味》)这种感情,是琦君所有怀乡思亲散文中的
血液,就如年年中秋,年年吃月饼。台湾是产糖的地方,有各种馅的美味月饼,可
请君一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月光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