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
JGJ 24-86(试行)
主编部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试行日期:1986年7月1日
关于批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为部标准的通知
(86)城设字第71号
为适应城乡建筑工程设计工作的需要,根据原国家建筑工程总局安排,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编制的《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经我部审查,现批准为部标准,编号为JGJ24-86,自一九八六年七月一日起试行。试行中如有问题和意见,请函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一九八六年二月二十一日
编 制 说 明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简称《规程》),是根据原国家建工总局(80)建工科字第385号通知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主编,具体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会同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浙江大学、华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南京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中国建筑东北设计院、河南省建筑设计院、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四川省建设科学研究所、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所、湖北工业建筑设计院等14个单位组成《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编制组,共同编制而成的。
《规程》由总则、室外计算参数、建筑热工设计要求、围护结构保温设计、围护结构隔热设计、采暖建筑围护结构防潮设计等6章和7个附录组成。《规程》是在总结建国35年来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在设计、施工、科研和使用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基础上,并吸取国内外在建筑热工设计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国外建筑热工规范中的优点编制而成的。
《规程》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现有技术经济水平出发,强调提高建筑功能和使用质量,保证基本的热环境功能要求,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能源消耗,为建筑热工设计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本《规程》是我国首次编制的有关民用建筑热工设计标准性文件,和以往习惯使用的方法相比,对室外计算参数、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及其要求,围护结构最小总热阻,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的验算,窗户层数、面积及气密性,地面热工性能,隔热设计标准以及围护结构防潮设计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附录部分提供了计算参数和方法,可以结合规程正文,对照使用。在使用本《规程》过程中,如发现某些条文有不妥之处,请将意见直接函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编制组
一九八六年二月二十日
重 要 符 号
-室外计算温度波幅Ati--室内计算温度波幅
A0i--内表面温度波幅
a--导温系数;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的修正系数
B--地面吸热指数
b--材料层的热渗透系数
c--比热
D--热惰性指示
F--传热面积
H--蒸汽渗透阻
I--太阳辐射强度
K--传热系数
K0--总传热系数
Pδ--室外空气水蒸汽分压力
Pi--室内空气水蒸汽分压力
qi--窗户每米缝长空气渗透量
R--热阻
R0--总热阻
R0min--最小总热阻
Rδ--外表面换热阻
Ri--内表面换热阻
S--材料蓄热系数
S0--材料计算蓄热系数
tδ--室外计算温度
tδmax--夏季室外最高计算温度
ti--室内计算温度
td--露点温度
tw--采暖室外计算温度
tsa--室外综合温度[Δt]--室内空气与内表面之间的允许温差
Yδ--外表面蓄热系数
Yi--内表面蓄热系数
Z--采暖期天数
aδ--外表面换热系数
ai--内表面换热系数
γ--材料容重
θ--表面温度,内部温度
θimax--内表面最高温度
μ--材料蒸汽渗透系数
υ0--总衰减倍数
υi--室内空气到内表面的衰减倍数
ξ0--总延尺时间
ξi--室内空气到内表面的延迟时间
ρ--太阳辐射吸收系数
φ--空气相对湿度
ω--材料湿度、含水率
[Δω]--保温层允许湿度增量
λ--材料导热系数
λ0--材料计算导热系数
第二章 总 则
第1.0.1条 为使量大面广的民用建筑在热工设计方面做到因地制宜,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功能要求,提高建筑物使用质量,发挥投资的经济效益,特制订本规程。
第1.0.2条 本规程主要适用于一般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和工业企业辅助建筑(包括附设的地下室和半地下室)的热工设计。高级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和具有正常温湿度要求的工业建筑,也可参照使用。
本规程不适用于室内温湿度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地下建筑物以及临时性建筑物
第1.0.3条 按本规程进行热工设计时,应同时符合有关设计标准、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 室外计算参数
第2.0.1条 围护结构冬季室外计算温度tδ,应根据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值,按表2.0.1规定的方法确定。
围护结构冬季室外计算温度tδ[C] 表2.0.1
注:①热惰性指标D值按本规程附录一(二)的规定计算。
②tm和tδ·min分别为采暖室外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