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古诗两首教案[整理]
4 古诗两首
主备学校:镇江市中山路小学 课型:阅读课 审核:
集备主讲:姜艳玲
使用学校:镇江市中山路小学 使用教师:姜艳玲
执教时间:2012.9 执教班级:六(7)班
【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两首诗,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的两首诗歌。本单元以“爱国”为主线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爱国者的形象,让学生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和感染。?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脸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但两首诗还应让学生明白不同的表达方式:《示儿》是通过“悲”(“但悲不见九州同”)盼望祖国统一表达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祭、巫、涕、洛。
3.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理解这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
4.掌握古诗“抓重点词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和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难点:指导学生在叙述诗句意思时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把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换词语顺序。
【课时安排】2课时
【资料链接】
1.杜甫(721-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他比李白小十一岁,两人友谊深厚,创作成就各有千秋,难分伯仲,中国文坛上称“李杜”,一为“诗仙”,一为“诗圣”。杜甫一生写了很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现实生活,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洋溢着爱祖国、爱人民的崇高精神,被推崇为“诗史”。
2.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3.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安禄山趁唐朝政治腐败,在范阳发动叛乱,叛军南下攻占洛阳、长安,唐朝大将郭子仪等率军平叛。后来,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又起兵反唐。直到763年,唐朝才平定叛乱。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涕、洛”,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体悟及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背诵默写这首诗。
一、自主导学
1.阅读资料链接中作家资料,完成下面填空,并记忆。
杜甫, 代著名诗人,文坛上把他与李白称为“ ”。 他的诗不仅内容 ,而且洋溢着 的崇高精神,被推崇为“诗史”。
2.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
(1)涕泪: (2)喜欲狂:
(3)妻子(写出读音 ):
(4)青春:
3.爱国诗句积累。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 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曲》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请你再写两句 :
文档评论(0)